續上篇


但是我(momo村)覺得有一點說錯了.
就是說.古代"烏茲鋼刀"都偏軟約 HRc 40~50.
我想這樣的硬度.
應該是因應以前都是做長刀戰爭用.
所以要用軟一點的硬度來增加韌性.



我(momo村)實際製作.
熱處理油淬回火後.
拿已知硬度的’D2’HRC60
烏茲鋼刀刃互刮.沒想到’D2’竟然被刮傷了.
可見烏茲鋼應該有HRC60以上.


做完測試後我接著就進行,刀麵處理,再次的更細緻的研磨,及電印LOGO~
〔這種鋼很難蝕刻〕






 


(刀友討論)感謝村兄的分享~
相當有意義的實踐啊,可以讓我們對烏茲鋼有更深入的了解。鍛打難是因為鍛造溫度的緣故吧,這種含碳量的鋼Acm溫度應該在大約800~900攝氏度吧據研究從烏茲鋼的成分看基體是珠光體,硬度不高,這可能就是容易鑽孔的原因所在了。
Verhoeven
等人對3把古大馬士革鋼刀存世樣本硬度的測試:分別hrc233237的樣子,確實只是比未淬火的碳鋼硬度稍高。
國外複製烏茲的刀匠有關於需不需要淬火的討論,好像沒討論出結果。Pendray公開的複製烏茲鋼刀"的工藝,好像沒有進行淬火。鑄鋼的含碳量接近生鐵了,確實本身很難鍛,想想古代刀匠手工鍛造,是件多困難的事啊,期待會不會有花紋。









浸泡酸洗液後"烏茲鋼"果然不負我的期望.
出現了"非常細緻"的紋路.
所以說...真的沒騙人吧!
"
烏茲鋼"就是"烏茲鋼".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出現紋路的那種感動我無法用言語形容.




感動之後該做的還是要做.
首先先將刀子包起來.然後進行護手製作.










護手製作.柄製作.

將護手配件裝入刀子.
在駱駝骨上做記號.刻出凹槽.
然後黏合組裝.
切除多於的邊.
把柄形修飾完整.裝上自製馬賽克釘












整體試組裝




銅襯片銼刀刻花.


膠著黏合.


釘子磨平.


護手刻花處理.



細磨拋光處理.











最後的完成圖.
作品說明:
鋼材:烏茲鋼  硬度應該有HRC60以上
護手303不銹鋼.黑墊片..〔手工刻花處理〕.
柄材:駱駝骨.馬賽克釘〔手工自製〕.不銹鋼釘.不銹鋼管.       


鞘材:牛皮.魟魚皮.銅釘.
        
全長約.25.5公分.刃長約.12.5公分












且不忙否定理論:
國外v氏的論文是建立在對古刀樣本分析,與複製大馬鋼的基礎上的。同時符合現代鑄鋼的理論研究過共析作用、滲碳體+珠光體的結構形成花紋,應該沒有問題。

高溫熱處理不一定完全破壞掉結構,而使花紋喪失,之前有想過這個問題,因為國外複製坩堝鋼的刀匠有過討論,到底要不要熱處理的問題。
想來是有人熱處理後,花紋得以保留,而熱處理後,其刃口硬度一定是相當高的,碳含量擺在那,這不是蓋的,高碳鋼啊~
即使不熱處理,滲碳體帶的存在,依然能提供鋒利的切割表現,而珠光體作為基體提供良好的韌性,很可能很多古大馬刀不熱處理,擁有古大馬彎刀的刀友都覺得其硬度不是很高,可以算一個佐證。而p氏的複製大馬刀,也不熱處理,一樣有不錯的切割性能,算另一方面佐證。
但不熱處理,強度會稍顯不足,所以大馬士革彎刀普遍較厚,或者又寬又厚,而這些彎刀的使用,基本就是靠馬的衝力,以拖刀劃割為主,少會掄起來劈砍,這樣使用基本不會有問題。
沒有更多的證據,不違現代科學原理的基礎上,作些邏輯上還算能說得通的推想吧,沒有太多神秘啦,就是花紋太美了,炫目迷人!難怪西洋鬼子們神吹了!
我其實還有一個懷疑,伊斯蘭人盡管曾經創造過盛極一時的輝煌的帝國,恐怕其軍隊也不一定能大量裝備的起大馬彎刀或許是軍官和部分精銳騎兵裝備的。
這種東西靠手錘砸,那簡直是噩夢,冶煉耗時,鍛造費力、成材率不會高,一個強盛的王朝擁兵數十萬恐怕小兒科,裝備個數萬軍隊的大馬刀,那成本天文數字。


看完此貼,有一種歎為觀止的感覺油然而生。古代的烏茲鋼錠由一位現代人打造成利刃,完整的過程,將那神秘的花紋展現在眼前,那細密的紋路,讓我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什麼是真正的大馬士革鋼,也明白了為什麼這種鋼有如此之多的粉絲。而那些現代的那些所謂的花紋鋼真的是只能稱之為花紋鋼啊。兩者完全不能作比較的。






(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