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7.jpg
溫州街的故事()

 

9.jpg

 

~竹籬笆外的春天~

 

溫州街的道路,舊時路倆旁種滿了高大的楓樹,巷弄裡日式的木屋、矮樹花叢隔成的庭園,夏日裏一片知了蟬聲、夜晚時茉莉花散發著陣陣幽香,是一條處處充滿著文人氣息的優雅道路,無論是炎炎夏日裡,走在陽光灑落滿地的樹陰裡,或者是明月星空的夜晚,走在寧靜的花香裡,那種溫馨柔逸的感覺,是曾經住過此地的人,無論在天涯海角,都永遠無法忘懷的感受。

 

 

但是上述從和平東路,溫州街口走進來的景觀,到了溫州街卅巷以後,為之丕變,當年從溫州街巷到八巷,大夥居住的屋前是一大片廣場空地,右邊是磚造圍牆,左邊是僅由竹籬笆圈圍著幾座兵工學校倉庫的一大片廣場空地。

1.jpg

 

(放大再看一次,倉庫後面一整排竹籬笆)

 

所以嚴格地說,我們居住的地方並非正式單純的眷村,但溫州街之卅巷及卅八巷住著的多半都是軍人及其眷屬,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是標準的眷村子弟,早期這兒也的確可以說是圍著竹籬笆的眷村。

 

早期溫州街卅巷幾戶家眷,多半係民國四十二年間隨前聯勤總部兵工學校自花蓮搬遷來台北,起初每戶人家也僅能簡陋地以竹籬笆圍著自宅前一塊園地用以標示居住範圍,隨著國民黨政府長期定居在此後,竹籬笆逐漸改建成磚牆,廢棄的倉庫也一間一間變成軍人眷舍,最後,原本卅巷與卅八巷中間的廣場已經演變成幾戶人家居住的地方,原來可通連的廣場也被一整片水泥牆圍堵起來,卅八巷也演變成一條窄窄的小巷弄。

 

2.jpg

(後面卅巷幾戶已經從竹籬笆改建成磚牆了,但徐媽媽左側還是倉庫)

 

3.jpg

(大哥梅貴讀初中時,背景李家未變,但左側已被改建成圍牆了)

 

4.jpg

(梅媽媽及余媽媽還有玉明姐在溫州街卅巷到卅八巷的路上所攝,右邊磚造圍牆內是早期之憲兵司令部,左邊的竹籬笆還爬滿綠色牽牛花的藤蔓)

 

5.jpg

(溫州街卅八巷中的岔路,右邊即兵工學校倉庫群的圍牆)

 

 

 溫州街舊時住家的地點真好,它位於新生南路、和平東路、羅斯福路等三條主要道路的中心點,出入搭車,甚為方便。地勢又高,記憶中從不淹水,如果我們這稍有積水狀況,則台北市必定是水淹澤國的情形。

 

  過新生南路就是台灣大學,所以台大校園之椰林大道、傅園、鐘塔、醉月湖、活動中心、籃球場等等,是我們童年時期鬼混串聯及遊蕩之地,從羅斯福路的台大校門口到新生南路的僑生宿舍及舟山路的農場,早期的八一七軍醫院等等,那附近的一草一木,我們都再熟悉不過,那是竹籬笆外的春天。

 

6.jpg

(圖左是卅巷廣場、中間是我與48巷的文杰、右下是台大醉月湖小橋)

 

7.jpg

溫州街和新生南路是一條平行的道路,新生南路旁的「龍安國小」是孕育我們這一票人的母校,從和平東路溫州街口進來是溫州街16巷,路的盡頭直走到底是溫州街96巷「華僑新村」,往右轉經溫州公園出去是羅斯福路,左轉則是新生南路台大校園側門,有名的台一牛奶大王即在此地。

 

8.jpg

(臺一冰果室是我們打完籃球必來吃的老店)

 

從溫州街穿越過和平東路,延新生南路往信義路方向,早期是有名的宗教一條街,這條街上有著回教的清真寺、天主教的聖家堂、基督教的真理堂等等,在民國四十年代時,我們這兒大夥幾乎都是天主教徒,因為那時節,不論外省人、本省人,所有的人民生活狀況都不好,可是如果因信仰天主教,而到教堂去望彌撒的話,人人都會有麵包吃、牛奶喝,所以當年我們溫州街這條街的人,尤其是卅巷到卅八巷的家庭,幾乎人人都是教友。

 

溫州街從廿四巷一直到四十巷止,延續著一整片灰牆,裡面原來是憲兵司令部,後來憲令部遷到對面,原址改為公務員訓練班,又過數年至民國六十三後,整條路打通為現今的辛亥路,憲令部才遷到現在民族東路的位置。

 

  而三十巷左側部份,連接三十八巷的住宅,包含我家後面的整個臺灣人村子,也全都被迫拆遷,僅餘公廁旁左與右方那二排住家,包括三十巷一號之蔣媽媽家、三號石楚良家、五號張東紫家、七號岳家先家。前面三十巷二號之楊士貴家、四號曹茂林、六號李金民、八號李德威、十號孫台興、十二號樊家、十六號邵雄志家、十五號陶建德家等幾戶及後面巷內呂行力家、譚興傑等幾家保留迄今仍在居住。

 

  所以現在的辛亥路上,經過新生南路在與溫州街交會的那一段路口,就是當年我們居住廿餘年的舊家現址,每當有機會駕車經過這邊時,都會不由自主地回憶兒時情趣,並思念著舊時街坊鄰居們。

 

 

10.jpg11.jpg12.jpg

12.jpg

13.jpg

 

 

 

 

(圍牆的部分就是現今的辛亥路,彈吉他的地方現已成為辛亥一號公園)

 

從小,我們這一票兒時玩伴,就在溫州街大廚房廣場戲耍,起初四十年代那時,此地還是泥土地,大夥將泥巴弄濕、揉搓成碗狀,然後使勁地將空碗狀的一面用力朝向地面猛力一摔,看誰將碗背炸空的面積最大者為贏家。

 

  此外,還有打彈珠、打圓牌、殺千刀、官兵抓強盜等等,最令人回憶的大概就是「過城門」了!一聲聲「城門、城門、雞蛋糕!卅六把刀!騎白馬、掛把刀、走進城門殺一刀」,回憶起兒時情趣,真是令人緬懷不已。

 

 

14.jpg15.jpg

 

 

 

 

 

 

(從大廚房的方向往溫州街馬路上看過去,右邊第一雜貨店是小朱家)

 

 

18.jpg

(左圖是小乖與溫州街路上的楓樹合影,後面圍牆內已改建成現今的公務員人力發展中心。右邊是大廚房廣場門口)

 

 

19.jpg 

 

 

 

 

 

 

 

 

(影中漂亮的小女孩是呂黛麗)

 

及長,我們這一群頑皮的小孩隨著年齡增長,閒逛鬼混地盤愈來愈廣闊,一夥人開始往溫州街旁邊發展,像雲和街、泰順街、台大、師大、國際學舍、建華新村等地都可見我們蹤跡。

 

 

20.jpg

提起『國際學舍』(現今的大安森林公園)又有一段好玩的故事。那是仲夏夜的一個晚上,我們一票七、八個人到國際學舍看電影,當電影散場出來後,正在打鬧嘻笑時,突然有個人上前來問我們住在那兒?當時,我因不知其所問為何?即答覆住在建華新村附近就離開了。

 

 

接著穿過馬路口,延著新生南路回溫州街,就在回家的路上,是我眼尖,一眼就把到前方,黑影幢幢的圍上來十幾個人,那時我和老五倆人在後面一看不妙,正想閃躲從右後方溜走,但是因為其他人已走在前面,為了講義氣,不好意思翹頭,祇好硬著頭皮往前闖。

 

 

但果然不出所料!那一大夥十數人用報紙包藏著「貨」(即自製武士刀之意),攔住我們的去路,架著我們到旁邊的黑巷內,叫我們依序站好,開始打耳光、捶肚子、拳打腳踢地狠扁大夥一頓,幸好這時,巷內有一家人外出,那夥帶頭的老大,怕人報警,就讓我們離開了!雖然挨了頓皮肉傷,但總算有驚無險地渡過了刺激的一夜。

 

 

21.jpg

(在呂行力家自行磨製的武士刀,平日藏置在三十巷公廁屋頂上備用)

 

以前,我家後面是一條小溪,記得初時就像現在鄉下的小溪般清澈,溪裏還有甚多魚蝦,早期自來水尚未普及前,台灣人村落及三十八巷大家都在溪裏浣洗衣褲。

 

這條小溪從新生南路『塯公圳』支流分岔至溫州街四十五巷,流經卅八巷到卅巷。回想,小時候,八七水災之時,由於家後面的小溪氾濫,曾舉家攜帶細軟暫避至師範大學,然而事後回家檢視,可也沒受啥災損,另有一次記憶鮮明的好玩情事,就是某次下大雨,大廚房附近水淹及小腿處高,而我們這些頑皮小孩可不管下大雨,仍在外面淋著雨玩遊戲,然而卻在泥黃及膝的雨水中抓著不少的泥鰍及鱔魚等,真是好玩過癮極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