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還真的有世外桃源~汝南郡~梅氏族人遷徙到這個風景如畫的山中盆地~清澈的小溪~蒼翠的山林~落英繽紛~千百年來寧靜祥和~鮮有戰禍兵災~留下豐富珍貴的古建筑~古樹和悠久的梅氏族祀鄉土歷史文化。



~梅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佁然自樂。



鮮為人知的世外桃源~雲中大漈




  大漈梅鄉,她是浙江省景宁縣畬族自治縣的一個鄉。漈字有三种詞義,一是海底深陷處,二是水邊,三是閩方言,指瀑布。景宁與福建毗鄰,受閩方言影響,本地方言把瀑布也稱為漈。大漈也就是大瀑,可見這裡的瀑布是梅氏族人最引以為傲之處。





大漈梅鄉位于山區腹地,離縣城 五十公里 ,海拔一千多米,是典型的中山盆地。景區四周高山屏障,千米以上的山峰五十餘座,最高山頭海拔1689。盆地內有13片田洋和9個山丘,當地人稱九仔十三洋。清代詩人嚴用光曾留下層崖遠上最高山,十里平畸碧几灣的名句,意思是說在又高又遠岩石層疊的山中,有一片十里田和數灣碧水的天然盆地。群山環繞,丘巒多姿,雲雾瀰漫,十里平川,乃一天然盆地,亦謂~雲中桃源~。







盆地内大多是梅氏后代,全乡三千多人口中,就有三分之二人是梅姓人。人口虽少、海拔虽高但村与村之间最远的也不会超过三里,平坦的地势,宽阔的田野,肥沃的土地,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带来平淡而自得的生活气息。我们梅氏子孙就在这里安居樂業,繁衍后代。


 



  因為海拔高,一年四季山頭都是云霧繚繞,于是有了云中大漈這樣的美名。又因為高山盆地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這裡成為一個深山糧倉,大旱之年大丰收,大漈山區遠在漢代就已形成規模。千百年來安宁祥和,鮮有戰禍兵災,所以留下丰富珍貴的古建筑,古樹林和悠久的鄉土歷史文化。


 



 


  一灣清淺的溪流玉帶般環繞著村庄,而家家戶戶都在溪邊筑屋。房子還多是泥牆紅瓦的老屋。溪流名曰沐鶴,古雅异常。最讓人稱羡的是,溪中還有成群歡騰的紅鯉魚。飲這樣的水,再枕著蒼翠欲滴的青山,呼吸新鮮清芬的空氣,難怪大漈人長壽不稀罕了。


 


  跨在沐鶴溪上的,有兩座不可不看的廊橋,一座是橋里搭著戲台開著商店的胡橋,另一座是有三層樓屋的護關橋。据說這樣多功能的廊橋全國也是少見的。


  胡橋是各地少見的正方形木橋,外形很獨特。里面就更奇怪了,方方正正的橋面上不但搭著戲台,還開著若干店舖,舊時,大漈人就在這裡以貨兌貨,雞蛋換鹽。可見它不但起著便利交通的作用,兼具經濟貿易、人際交往、文化娛樂等多种用途。


  從胡橋繼續往前行,不出五分鐘,就可以看到第二座有趣的廊橋──護關橋。


  和胡橋一樣,最先吸引人們視線的,是護關橋奇特的造型。它是三層三檐樓屋式木結构廊橋,修建于清乾隆年間。它腳跨匯流鶴川龍溪的蛟潭,面迎村庄,背對時思寺和雪花漈水口,起到了護佐村坊和方便交通的作用,護關橋的名稱,就是這樣得來的。

  走進護關橋里,也像走進胡橋一樣,不能不佩服大漈人造橋的想像力。不同的是,胡橋偏重實用的交際娛樂功能,而護關橋則寄寓著大漈人的人生理想。


  橋中第一層是關帝廟,正中供奉紅臉關羽,左右是財神爺。財神招財進寶,關公護關鎮關,在這一層,大漈人的人生愿望朴實而平常。可是再上面兩層,就可以看出大漈人的与眾不同之處了。


 



 


第二層是文昌閣,供奉的是傳說中主宰功名、祿位的 文昌帝 君。這也是各地文昌閣普遍供奉的神祗了,廊橋的第三層另辟魁星閣,單獨供奉金雞獨立、手持毛筆的魁星爺。兩位神祗樓上樓下,取的是魁星點斗,文運昌盛之意,說得通俗點,也就是鼓勵大家讀書成才。


 


大漈人重視教育,是從他們的祖先開始。這裡要提到大漈的老祖宗梅氏。大漈梅氏是北宋慶曆八年(1045)從云和遷來的。梅氏祖先在東邊一個叫趙坪的小山村和山民們一起開渠排水,筑岸墾田,開墾建設了西岸等大漈村落。梅氏家族歷來重視耕讀風尚,農家子弟讀書的風氣很濃。宋代曾出過兩個進士,明清兩代出過數十位舉人和貢生,直到現在鄉民們還保留著良好學習文化氛圍。


千年柳杉


 


  大漈的梅氏宗祠周圍環繞著古寺和名木,寺曰時思寺,有保存完好的精美的宋元建筑,木是柳杉王,年齡已有千歲,僅憑這兩樣,就足以讓人對這個小村落的人文价值刮目相看。

  古剎、名木和祠堂都在護關橋東側的一處高地上。要走上十几級石階才能平視山門。而在山寺東側的高坎上,就矗立著一株千年柳杉王。


 



 


  大漈這個高山盆地是一片适宜森林生長的沃土。古代森林茂密,現在還保留了百年以上的古樹400多株,千年以上的古樹有207多株。眼前的這株柳杉,原高47,胸徑4.47,要十多個大漢手拉手才能合抱。它已有1500多年的高齡了。經植物專家鑒定,為我國大柳杉之最。

  經過多年的風雨侵襲、雷電轟擊,現在的柳杉王可謂曆盡滄桑。看他的頂部已折斷,主干半已枯,樹身內空透天,唯有兩邊擎天巨臂依然青翠蔥蘢,生机蓬勃,樹身內部像一間近5平方米的小屋,可容納30多人。


 


  千年柳杉王是一位叫做梅林的老人首先發現并精心保護著的,這位老人是梅氏家族現存最年長的老人。老人与老樹的緣份,在這個山清水秀鐘靈毓秀的村庄,其實不是巧合。人与自然的和諧,在大漈人心中,乃是天經地義。


有故事的梅家祠堂



(梅氏祠堂第一进----山门)


進山門,先進入的是梅氏宗祠。祠堂建于明萬曆年間,整組建筑古朴清幽,處處透著元明建筑的特點。


祠堂分為三進,最外面是迎客廳、中間是序倫堂,第三進為報本堂。從這些名稱即可看出,宗法社會里家族就是在這裡舉辦祭祀、管理族眾。



(梅氏祠堂第二进一角)


這是一座在建筑學意義上更耐人尋味的祠堂,据說當時建造的建筑師夸下海口,承諾建成的祠堂可以做到四不”──不準鳥雀作窩﹔不準蜘蛛結网﹔不準塵土落戶,不準有一鉚一釘。


 


不準有一鉚一釘是可以解釋的,那就需要師傅有高超的技巧,完全用榫卯結构來搭建這個建筑。可是前三就太讓人稱奇了。

  現實的情況是,當我站在今天的梅氏宗祠里,它早已不再具有宗族聚會議事的功能,已經完全地隱退成了一處古建筑,除了零星的游人,平時無人光顧。可是它的地面的确干乾淨淨不惹塵埃,屋檐下沒有鳥雀作窩,牆角柱沿也沒有蛛网。寂寥荒涼中,它又洁身自好到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梅氏祠堂的第三进----序倫堂)


難道真是建筑師的施咒顯了靈?還是一位建筑學家解開了迷底。說那是因為序倫堂四周穿透,有很好的通風除塵功能,所以才為纖塵不染。至于蜘蛛不結网、鳥雀不筑巢,則可能是因為使用的木材會散發出一种它們不喜歡的氣味。


建筑上的神奇之處還不僅于此。在序倫堂,因為它是宗族議事的大廳,建筑設計時把均衡承重改為周邊承重,四周密布三道檐柱,中間的柱子間距卻特別開闊。這是明朝建筑中典型的減柱法,要求建筑師有高超的技藝。




在序倫堂,堂頂正中有一道長13、直徑1以上的橫樑,這麼巨大的整木,在當時的條件下,用了什么起重裝置才將它架上去,這是一個至今未解的迷。


 


 


 



(梅氏祠堂的第四进----報本堂)


 



第四进是报本堂,又叫报恩堂,是梅氏子孫死后的靈魂歸所之地。而牌位是要按辈份的高低摆放的,高者在上,低者在下。可惜这些非常有文物价值的牌位都在文化大革命前的“破四舊,立四新”运动中遭遇焚烧,只留下了空荡荡的报本堂。


 


傳說故事~


正因為未解之迷太多,在大漈就一直流傳著關于建造宗祠的一些傳說故事。


 


l          傳說是當初為了建好這座宗祠,資金雄厚的梅氏家族事先召開競標大會,讓前來競標的工匠每人做一隻木馬,等他們都完工以后,將這些木馬在沐鶴溪里浸了三天三夜。


l          三天過去后,多數木馬不是散架就是吃飽了水,只有一位山東師傅做的木馬,因為精選硬木,榫頭与榫眼緊密吻合,竟一點水漬都沒有滲進去。大家都認為這位師傅是魯班的秘密傳人,會魯班大法,便把工程交給了他


l          山東師傅在建筑上是一位高人,為人上卻有點小器。在施工中,梅家人沒有給他提供早晚兩次點心,他心里已有几分不快,接著,梅氏家人又几次來掂量他的斧頭,更是犯了他的大忌,以為梅家人對自己的手藝不信任。一氣之下,山東師傅在序倫堂快要完工的時候,把廊檐下的額枋全都鋸平,又施了咒,讓梅家永無出頭之日。






l          等他氣乎乎回到老家,卻見妻子笑盈盈地拿出了一把金斧頭。原來梅家除了給了他相應的報酬以外,還特地打了一把純金斧頭送到他府上作為感謝。這份厚禮讓山東師傅很羞愧難當,馬上赶回大漈,要求為梅氏宗族再建一座鐘樓。


 


l          為了彌補梅氏宗祠的平頭短枋,山東師傅在鐘樓的每一層都設計了長長的伸出檐廊的象鼻昂和特別高翹的檐角,還破了自己的咒,祈福梅家人出人頭地。


 


祠堂蓋好以后,這裡成了梅氏族人議事和祭祀天地及祖宗的地方。梅氏族人每年要在這裡舉行兩次隆重的祭祀活動,即春祭和秋祭。但這裡的祭壇和其他地方不一樣,分為左右兩個祭壇,左耕右讀。左為基本,右為尊貴,且族規里有規定,凡參加祭祀活動,一家一人須四十歲以上的男丁。但有一個例外,讀書人不論几歲都可進祠堂參加祭祀活動。祭祀活動結束以后,祭品也是按耕讀分開分配。所以有時候,讀書人往往可以分到一份很大的祭品,而耕者只能分到一小塊。


 


在梅氏祠堂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祠堂大門的石頭路都造好了,但現在走的是偏門。据說,梅氏祠堂的正門是留給考取狀元的人開的,叫做狀元門。梅氏家族從南宋以來有四位進士卻沒有狀元,所以一直以來走偏門而不開正門。梅氏家族重視教育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時思寺


 


  梅氏宗祠、時思寺、心經鐘樓、馬伕人殿等等,這些是時思寺風景點的組成部分。事實上,我更愿意把時思寺當作一個獨立的寺廟來看待。不管怎麼說,梅氏宗祠是世俗社會的建筑,而時思寺,則更具彼岸的理想色彩。




  時思寺是一座非凡的古剎。說他非凡,出于以下几點原因:首先,他和柳杉王一樣古老,是宋代古寺,建筑有著明顯的宋元特點﹔其次,他是一座融合了儒、道、釋三教教義的寺院。


这是江南少有的南宋建筑群----时思寺,始建于宋(1140年),建地面积为1119平方米.为纪念梅氏第87代太祖梅元喜而建,6岁的他为刚去逝的祖父守墓三年,其孝意感动宋高宗,高宗旌表他为孝童,赐庐名为“时思院”至明宣德元年改为“时思寺”。1989年中國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就是时思寺中最具代表性的南宋建筑物大雄宝殿正面图



大漈梅鄉~這裡是活著的世外桃源~在城市裏,很少看到這麼沁藍的天,這麼白淨的雲,這麼青翠的山,沒有任何污染,只有純樸潔淨和清涼。在這個山中盆地全然感覺不到一絲燠熱,涼風習習~清溪、大瀑、名樹、古寺、廊橋~一幅優美的鄉村畫卷就這樣徐徐展開在我們眼前。


看完這個美麗的鄉村,真是讓人如此嚮往~它是真實存在的~武陵人記






後記:2006年世界梅氏宗親總會於廣東江門市舉辦三十周年誌慶暨第十屆懇親大會,沒想到2008年7月30日大漈梅鄉就圓滿成功的完成了第一次梅氏宗親會的聯誼會~足見中國真是改革開放了~


以下是大漈鄉梅家燕子的BLOG http://72.14.235.104/translate_c?hl=zh-TW&sl=zh-CN&u=http://blog.sina.com.cn/daji&prev=/search%3Fq%3D%25E6%25A2%2585%25E6%25B0%258F%25E5%25AE%2597%25E8%25A6%25AA%26complete%3D1%26hl%3Dzh-TW%26sa%3DG&usg=ALkJrhgkwCutTfOhAra66O6M5OyPsY7JU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