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JPG  

2015年三月十八日因為海軍兄弟聚餐,就先到西門町大海刀品去賞刀,進入二樓咖啡雅座就瞧見一把奇形怪狀的刀

a1.jpg   

初見驚豔,以為是尼泊爾或菲律賓等地區的山刀呢

徵得刀主的同意之後,順手拿出手機拍照紀念,這才發現奇刀之上除雕刻精美圖案之外,清楚的雕琢了【戶撒】字樣,原來是中國的阿昌族戶撒刀。

 a3.jpg  

台灣原住民山刀

經過研究瞭解阿昌族戶撒刀之後,梅哥個人覺得比起台灣原住民山刀,戶撒刀已經是多樣化的型制,但因為許多瓶頸限制因素,諸如政策人材銷售的方面都直、間接影響了戶撒刀行銷管道的匱乏。

 a4.jpg a5.jpg a6.jpg a6-1.jpg a6-2.jpg a6-3.jpg  

代表我們台灣原住民的山刀,如果也一直停留在當年霧社事件時期的話

比起阿昌族的戶撒刀也好不到那裡去。

 1467199_10202053319853945_9125597075024044884_n  

幸而原住民山刀在本土刀匠的努力創新求變之下,諸如陳柏村陳鐿夫戴秀雄以及南吉豐北正吉布拉.鹿樣等等工藝師的努力經營之下,無論刀刃品質及刀裝部分都已遠遠勝過阿昌族戶撒刀了!

更期盼這些本土刀匠工藝師能有更好的發展願景!

 a7.jpg  

阿昌族戶撒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

 a9.jpg   

戶撒刀也叫阿昌刀,它是因產於阿昌族聚居的隴川縣戶撒鄉而得名。 戶撒刀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就享有一定盛名,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a39.jpg   

傳承于明代開國鎮南大將軍沐英的阿昌刀,是全手工鍛造的刀,以鋒利耐用名列中國少數民族3大名刀之首,也是中國唯一僅存的經過多次實戰檢驗的實戰軍刀,2006年其製作工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a10.jpg

戶撒刀造型

戶撒盛產刀具,而且極富民族特色,它的刀尖是月牙型式

刀頭比刀身寬大,揮刀砍劈有力易使上手

其造型或許是遵循漢簡古刀造型而來《如下圖》

a12.JPG   

戶撒刀鍛刀工藝精美,深獲遊客喜愛,甚至於遠銷緬甸及境內怒江以西地區,為各民族所喜愛,其造型獨特款式眾多,其中有景頗族、僳僳族最喜愛的背刀,有傣族、阿昌族喜愛的尖刀和砍刀,還有專為藏族打的腰刀長刀,以及其他民族用的菜刀鐮刀……戶撒刀工藝獨特,質地精良,鋒利耐用,久享盛名

 a13.jpg a14.jpg a15.jpg a16.jpg  

種類

戶撒刀種類繁多,工藝特別,有背刀( 長刀 )、 砍刀 、 腰刀 、 藏刀 (專為藏區生產)、 匕首 、 寶劍等近百種花色品種,工藝方面以背刀( 長刀 )和藏刀最為精巧和典型。

 a17.jpg a18.jpg   

而其中又以戶撒背刀(長刀)優美古典外形和內在品質深受國內外手工工藝品收藏者的青睞和讚賞,這些手工刀具,刀裝採用雲南和緬甸本地的名貴木材楠木、紅木、大葉紫檀、雞翅木、烏木等純手工雕刻而成,因而極具收藏價值,戶撒背刀(長刀)總體又分為戶撒平頭刀、戶撒苗刀、戶撒鎮宅刀、戶撒馬刀等。

a20.JPG   
溯源

據史料記載,明洪武年間, 沐英西征時曾留下一部份軍隊駐守戶撒屯墾,他們將打製刀具的技術傳給了阿昌同胞,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a22.jpg  a24.JPG  

戶撒刀是阿昌族人智慧的結晶,其先民在唐代就掌握了鍛制和鑄造鐵器的要領,明代《三徵麓川》(1441-1449)時使戶撒成為了【兵工廠】。

 a25.jpg a27.JPG   

 阿昌族人吸收了漢族的兵器製造技術,形成獨特的戶撒刀鍛制工藝,明末清初走向成熟,民國年間生產達到鼎盛。 戶撒刀發展到現在已經不單單是民族傳統的配飾了,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撒刀的款已經經從以前的老樣式發展到今天數百種款式,銷往全國各地,深為廣大收藏者的喜愛之物。

 a28.JPG  a30.jpg  

鍛造技術及歷史沿革

相傳明代屯駐戶臘撒的軍隊中,有一部分是專門製作兵器的,他們具有較高的鍛造技術。 後來,這些匠人與當地人通婚,逐漸融合於阿昌族中。 阿昌人繼承和發展了明軍的冶煉和鍛造技術,生產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種刀具,而且工藝越來越精湛。

 a31.jpg    

村寨之間分工較細,各寨有自己的名牌產品。 整個戶撒地區好比一座手工業加工廠,各寨就是它的車間,各以一種產品聞名。如來福寨的黑長刀、花鋼刀,芒東寨的腰刀、小​​尖刀,臘姐寨的鋸齒鐮刀,新砦的背刀,芒所寨的刀鞘等。

  a35.jpg  

 戶撒刀之所以經久耐用,一是選料講究,二是淬火技術掌握的好,加之刮磨的漂亮美觀,所以他們打的刀拿來隨便磨一下即鋒利無比。 一些老工匠藝人能夠把刀打製得剛柔兼備,乃至可以任意彎曲。 比如一把長刀,不使用時,可像腰帶一樣圍系在腰間,需要時解下,立即自然伸直,其技藝堪稱一絕。

 a36.jpg  

製作工藝

阿昌族打製刀具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打製的刀具煉極精純,柔可繞指,剁鐵如泥用木、皮、銀等材料配製的刀鞘也極為精美。

   a32.jpg

戶撒刀製作過程須經下料、製坯、打樣、修磨、飾葉、淬火、創光、做柄、制帶、組裝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藝最為突出,通過熱處理使刀葉的硬度和韌性達到最佳狀態,如史所稱是柔可繞指,吹髮即斷,剛可削鐵 

 a34.jpg

採用的工具有木製風箱、鐵、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爐,以及錘、鉗、鐵枕等。 製刀時,選用保山、騰沖一帶出產的鋼材,放到爐火中反復加熱、鍛打、刮磨成刀坯後,再蘸水淬火。 淬火技術要求很高,刀劍質量的好壞,往往取決於淬火技術的高低,有一種薄韌可彎的背刀就是蘸水後經過香油回火,反復加工製成的。

   a37.JPG

花鋼背刀採用紅、白鐵皮和青鋼混合打製面成,具體為紅鐵皮一層,白鐵皮一層,疊起,然後燒化鐵皮的表面讓它們粘成一塊鐵條,刀口背上加青鋼,打成刀型後,把它鏟白,磨光滑,刀面上就呈現出紅、白、青三種顏色,花鋼背刀由此得名,花鋼背刀刀體美觀,刀口鋒利,深受滇緬邊境各族男子青睞,既是顯示英武的裝飾品,也是農業耕伐木的生產工具和防身武器。 藏刀寬而厚,工藝精巧,長短不一,部分刀把上鐫刻有猛虎長嘯飛燕迎春等精製花紋,藏族人民配掛在身上是一種裝飾品。

a33.jpg

阿昌族人民不僅擅長打刀,也非常愛刀。 每家至少有把長刀。 青年男子結婚時,總是要身背長刀,方顯得英姿勃勃。 這種風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a23.JPG

戶撒刀長短不一,有生產用刀、生活用刀、狩獵者護身用的長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數十個品種。 

a29.JPG

如今阿昌族利用精湛的冶鑄和鍛造技術,生產出的刀具越來越精。 製作刀具的村寨之間形成了較細的分工,各寨都有自己的名牌產品。 整個戶撒壩好比一座手工業加工廠,各寨就是它的車間,各以一種產品聞名,如來福寨的黑長刀、花鋼刀,芒東寨的腰刀、小​​尖刀,臘姐寨的鋸齒鐮刀,新砦的背刀,芒所寨的刀,李芒寨的加工銀刀。

 a38.JPG

傳承意義

戶撒刀已發展出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及裝飾性工藝品等三大類120多種。 由於工藝精湛,戶撒刀不僅本民族視若珍寶,而且深受附近漢、傣、景頗、僳僳、藏、白等民族的喜愛。 如今,阿昌刀已走出了雲南,不僅銷往北京、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甚至還遠銷緬甸、泰國、印度等國。

但是,在外來文化和社會經濟轉型的壓力下,戶撒刀製作的傳統技藝和設備有被現代機械及原材料替代之勢,加上老藝人年事已長,後繼乏人, 阿昌族戶撒刀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急需搶救和保護。

a26.jpg

現況及未來發展願景

政策瓶頸

  戶撒刀能買不能攜帶

  遊客非常喜愛戶撒刀,到了戶撒都希望帶把戶撒刀回去,但無法帶出德宏地區,這是目前戶撒刀産業化發展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a19.jpg

據了解,目前戶撒刀的生産銷售市場僅限于德宏州境內,主要原因在於長期以來,純手工藝品的戶撒刀一直作為管制刀具被列為禁止攜帶的物品名錄。

a21.jpg

遊客在當地購置的戶撒工藝刀,不管大小長短,在木康公安邊防檢查站檢查出就一律做沒收處理。 

據戶撒刀第一代刀王項老賽介紹,戶撒刀在上個世紀50年代~70年代,一直作為民族手工藝品流通,並譽滿海內外。可80年代末,戶撒刀被列為管制刀具,此後的幾十年,戶撒刀雖然聲名遠播,但因屬於管制刀具的管控範圍,銷售流通處於地下狀態。

a40.jpg  

人才瓶頸

  傳承人文化素質待提高

  戶撒刀製作工藝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給它帶來名氣;另一方面政策法規的限制,又給戶撒刀的市場拓展設置了重重障礙。另外,戶撒刀傳承人及其後輩受文化素質所限,也是制約戶撒刀産業提高競爭力的最大隱患。

a41.jpg  

銷售瓶頸

  粗糙包裝拉低戶撒刀身價

聲名遠播的戶撒刀,如今的年總産值不過500萬元左右,究其原因,除了政策法規和自身缺乏規模化生産和銷售手段之外,最大的問題是其包裝原始、老套。

   據了解,工藝最好的戶撒刀到目前為止,單把最貴的刀價值也不過萬元。在眾多刀迷和工藝刀發燒友中,戶撒刀的鍛造技術有口皆碑,但提到它的包裝,戶撒刀的粉絲們最不樂道的就是它的外包裝。也因為如此,戶撒刀和其他世界上知名的工藝刀價差至少在五至六成以上。

 a42.jpg  

  業界人士指出,如果進一步注重外包裝,品質上乘的戶撒刀,在國內的平均價格至少可以比現在提高二至三倍,至於到國際市場,其身價更是不菲。

  此外,家庭作坊式的生産及銷售,所導致的專業行銷人員的缺乏,行銷素質低;部分人員根本不懂網路,也直接導致了戶撒刀行銷渠道的匱乏。

arrow
arrow

    梅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