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一種台灣特有的居住區域、生活型態與族群文化194960年代,因應政治環境的動盪,意外渡海而來的戰後新移民,在原本只是暫時落腳的村子落地生根,發展出獨特的文化氛圍。



這是一個生命故事、歷史故事,也是快樂又動人的故事。


從幕起到幕落,舞台上呈現的,將是任何一代的台灣住民,都應重新認識
並永誌不忘的重要歷程。


一個深度刻畫台灣特有族群融合史的動人故事



眷村的起源與背景:
眷村~在台灣通常是指19491960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台灣的的中華民國國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不過廣義而言,眷村也包含榮民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例如寶藏巖等的所謂「另類眷村」。



1945
年二次大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從日本接收台灣,當時由於中國大陸戰亂以及國民政府派任、個人投資等多種因素,已逐漸有中國大陸各省人員來台。


四年之後,1949年,國民政府軍失利於國共內戰,大量國民政府黨政官員公務員軍隊及各省居民被迫轉往台灣定居。據統計,1946年台灣人口610,稍後的1950年卻激增為745。其中絕大部分實為此階段的新住民。


政府為了解決150萬以上的居民帶來的居住問題,以興建房舍或安排宿舍,並將新移民加以群聚於一定範圍,即為現在所知的「眷村」





現今台灣國軍列管公有眷村達530座。若包含非軍有及混住(不包含違建),台灣則共有879座眷村,其中桃園縣最多,約佔80處,其次則為台北、新竹、臺中、嘉義、台南、高雄等都會縣市。早期眷村多位於在市郊並利用日治時期遺留之日人房舍。在國軍營區附近也常有眷村,例如海軍左營軍區與台北松山空軍基地及新竹新竹空軍基地週遭附近。

眷村的特色及政治與文化方面

1.
眷村多由面積大小不一的房舍組成,係當時政府為安頓隨著國民黨政權抵台一群來自大江南北的各省大陸人所辦理的集合式的「住宅」,並由軍、公、教、中央民代按職等之不同,抽籤分配各種坪數等級不同的無產權宿舍。此聚合宿舍由於係安排供外省籍公務人員、軍人及其「眷屬」(配偶、子女)所居住,因此通稱為「眷村」。

 


2. 另有一批浙江大陳島全島居民追隨蔣介石扺台。以及韓戰時反共並在手臂刺青「反共抗俄、殺朱拔毛」的韓戰義士投奔自由。這二批在當時被界定為「有情有義」的群體也被國民政府安置在匆促興建「義胞新村」。所以集軍、公、教、義、中央民代,大致分為五大階層的眷屬宿舍,散佈座落於台灣各地,而原居住之台灣百姓則圍繞著『眷村』設立日用品交易集合市場,並由「以物易物」至「錢易物」,眷村政策的奧妙開始顯現。


 


3. 意外渡海而來的戰後新移民,在原本只是暫時落腳的村子落地生根。第一代的居民普遍懷念故土故鄉、期盼回鄉,第二代在台灣出生、土地認同概念逐漸轉變,兩代人卻共同型塑出色彩鮮明的生活意象與價值態度。

4.
眷村」由於多為隨國民政府遷來的黨、政、軍人員,與中國國民黨關係密不可分,同屬泛藍聯盟的新黨親民黨在眷村也有一定的影響力。在屢次選舉中被視為泛藍的「鐵票」區,具有絕對的高度忠誠。

我們都是標準的眷村子弟~



(左起喬麗.梅源.謝秀紅.問天行.濟康.**.古亞華.杭達慶.張敏慧)


 


為啥我要特別提到眷村呢?在台灣,屬於外省掛朋友們初次見面,常會說:一看就知道您是咱「眷村」的~這句話的涵意是指我們是屬於同一個圈子的特殊族群及文化


 


從父執輩的第一代思鄉、盼回鄉的眷村人,到第二代在台灣出生、土地認同概念逐漸轉變的「眷村子弟」,兩代人共同型塑出色彩鮮明的生活意象與價值態度;建築人際互動政治行為和生活慣用語,都自成一格


緊密的群聚情感與專屬的生活記憶,更賦與「眷村」二字獨特傳奇精神密碼。隨著人口外移與社會變遷,眷村陸續改建,區域特性也逐漸稀釋,但這半世紀的歷程,不僅是島嶼空前絕後的文化景觀,更是彌足珍貴的族群融合史。


眷村文化的特質


l   「眷村」被標籤化、同質化後,形成較為劃一的眷村性格。


l   眷村人的生命歷程與國家命運休戚與共,而孳生一種較為強烈的愛國情懷。


l   語言、生活背景與習慣的不同,為了自我保護自然而然的產生出一種較為團結的眷村性格。


l   眷村中階級服從的倫理觀念較之其它各地區的居民發達,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特質。


l   早期眷村子弟不易融入台灣社會,職業選擇受限,或者保家衛國的號召而多數從軍。






後記:眷村子弟都有特殊的文化特質~像軍中多是眷村子弟~台商也許多~上星期穿了寶島一村的T衫到苗栗公館紅棗文化館買上等紅棗時~副總王先生冒了一句~我也是眷村的~多送您一包480元的紅棗~哈~這就是眷村文化~可惜的是!~第三代以後可能眷村文化就已經不復存在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