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府文化局旗山【夏之頌】行旅,參訪傳統產業千錘百鍊打鐵匠,旗山「吉豐打鐵店」
轉載2018年6月13日民論時報網路新聞中心報導
http://mlt.twpro.tw/?p=ar010275-co4624&m=2
【記者林淑貴/高雄報導】台灣40年代農業時期,全台各地都有打鐵店,打鐵店成立原因有些不同,同樣的產業在不同的地方會依著地方產業特性而有不同方向。在山區的打鐵店就會以修理伐木與農具為主,在海邊會是船隻零件的修理捕給站。
開店超過一甲子的旗山大林里「吉豐打鐵店」,老闆林吉光十三歲開始接觸打鐵,已打造出數以萬計的鐵製農具、廚具,近年面臨機械化的挑戰,成為旗山碩果僅存的打鐵店,但林老闆深厚的功夫難以被取代,打出的菜刀、鋤頭仍受民眾歡迎。站在打鐵店門口,儘管位於馬路旁,吵雜的車聲,店內發出的鏗鏘聲卻也不讓人覺得煩躁,反而成了巷弄口優雅的點綴樂章。
林吉光先生,13歲在甲仙拜師學打鐵,當兵退伍後在旗山大林開起吉豐打鐵店,農業興盛、機械還不進步的年代,他整天與火爐為伍,夫人徐梅蘭負責招呼客人,購買器具的民眾絡繹不絕,生意非常好,為完成客人訂貨經常忙到沒空吃飯。目前工業化一次生產大量的菜刀,且價格便宜,加上農業機械化,農民減少對鋤頭、鐮刀的依賴,其實手工打的鐵,密度、硬度都比機械製作的佳,拿來剁肉或骨頭較不會出現缺口或損傷,受老一輩人的喜愛。
農業時代打鐵是高勞力工作也是高報酬,工人一天薪資約50元,好一點能到150元,打鐵店通常一天就有250元以上的收入,打鐵工作看似簡單,只要將鐵燒通紅後將它打平、打尖,實際上對於鐵性的掌握,需要用多高的火侯與力道,沒有幾年的功夫是無法達到純熟的技術的,除了要有好的體力,還要利用腳力、腰力、臂力的配合,更要忍受在動輒高溫的夏天裡工作
隨著年紀增長,夫妻倆已漸漸把打鐵工作傳給兒子,林享旻先生目前是吉豐打鐵店的第三代經營者,對於父母親經營了一輩子的家族傳承事業,他除了要保持傳統的技術之外,更積極的開闢出其它的出路一個是舉辦【手工鍛造的體驗營】,另一條路就是【刀具的創新設計】,設計的手工鍛造的體驗營課程,就是要與更多人分享手工製刀的心得,除了可以親自體驗打鐵的特殊經驗之外,更可以學習到許多課本上和人生經驗上學不到的知識,此次市府文化局旗山【夏之頌】行旅安排,參訪傳統產業千錘百鍊打鐵匠,旗山「吉豐打鐵店」,參加活動遊客大開眼界,紛紛豎起大拇指喊讚。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