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的修理職人---訪謝錦鐘老師傅
(2010/05/15)轉載自風城騷客
我們從歷史書籍、電影和電視連續劇當中,對於日本特有的武士道精神與武士文化,多少有些認識與了解。然而,有一位碩果僅存、精通修理日本武士刀的老師傅------謝錦鐘老先生,就隱身在車水馬龍、繁華熱鬧的中和市。
時值五月中旬,一個梅雨連綿數天的日子,我來到中和市中山路,拜訪這位擁有罕見傳統技藝的老師傅。
【關於日本刀二三事】
見到謝錦鐘老師傅,讓我大吃一驚,眼前這位受日本教育的老先生,顯得精神奕奕、耳聰目明,身體相當硬朗,上下樓梯時身手靈活,完全看不出來已有八十八歲高齡。
到訪時,老師傅正好在檢視一把最近幫客戶修理的日本刀。我好奇地問:「做這款武士刀,敢會緊歹做?」他笑了出來:「嗯?那無這簡單!」
談起關於日本刀的種種,謝老師傅逐漸打開話匣子,從早期製作皇帝使用的名刀,必須採用「五枚鍛」說起,到一般武士刀使用的「三枚鍛」,以及後來使用「全鋼」的方式,將日本刀的歷史淵源與演進,娓娓道來。他相當有耐性,細心地逐一解說,不因為我是刀的門外漢而顯得不耐煩。
五枚鍛】
是指刀身分為五個部份,既有鋼,又有鐵,將具有韌性的鋼包在中間,兼顧刀的銳利與韌性。
經他詳細解說,我才明白為何日本武士身上要配戴長短不同的武士刀。原來,長的武士刀用在野外殺敵,短的武士刀則方便在室內廝殺。如果是商人用來護身,通常只配戴一把武士刀。
謝老師傅說,一般常見的長刀有武士刀、軍刀及指揮刀。軍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才有的刀種,武士刀則是最講究刀的品質好壞。
早期完成一把傳統武士刀的製作,分為三大步驟,分別是錘鍊、研磨和負責外裝刀具。錘鍊的部份需要三位師傅合力才能完成,謝老師傅主要負責刀身的研磨,另有一位師傅負責刀鞘的製作與上漆。
一般談到刀的尺寸長短,都是以刀身的長度來計算,不包括刀柄的長度。以台尺來說,長的武士刀大約二尺三寸到二尺四寸,短的大約一尺八寸。武士刀的刀身規格,長短必須配合使用者的身高來考量,太長的刀配戴在腰間會觸碰地面,甚至會影響抽刀的動作,延誤決戰的時機。
除了長短必須配合使用者的身高,刀身的厚度大約六公厘,重量約七百至八百公克,有一定的規格必須依循。除了刀身的規格,刀身的重心也必須適當地掌握,不可頭重腳輕,也不可偏左或偏右,這些都是身為磨刀師傅,在工作時必須特別注意的「眉角」。
他強調,製作武士刀不是只要「利」就好,還必須「合理德」才行。製作時必須以全部的精神,專注地投入,才有辦法做出一把好刀。
謝老師傅翻開手邊一本已有七、八十年歷史的線裝書《古今刀劍便覽附評價便覽》解釋著,眼前這位日本刀的修理職人,和一般打鐵師傅不同,打鐵師傅可以根據刀的形體,打造一把相同的刀,但是對於刀的細部構造、名詞與歷史淵源並不了解。
【十六歲離鄉背井】
出身於彰化縣和美鎮的謝錦鐘,十四歲那年從學校畢業後,到台中謀生,在一家日本人開設的日本刀店「泉州屋」擔任店員,負責刀具研磨的工作,剛開始的時候,月薪只有兩圓,半年後再調升兩圓。
兩年後,民國廿八年,刀店的負責人菅野政次郎結束在台灣的生意,帶著十六歲的謝錦鐘,到上海去開店。謝老師傅回憶當時的情景:當時店裡有兩個店員,只有他一人跟著老闆前往上海。儘管父親相當反對,不想讓未成年的他離鄉背井,謝老師傅還是偷拿印章蓋了印,坐上了船。
現在會不會後悔當初這個決定?謝老師傅斬釘截鐵地表示:「不會啊!因為過去那邊待遇比較好。」開在上海的刀店「中和洋行」生意相當好,每個月可以領到廿元的薪資,比當時在台中工作時好很多。他按月將錢寄回家裡,改善困苦的經濟狀況。
民國卅四年,二次大戰結束後,謝錦鐘回到彰化老家,接著遇到二二八白色恐怖,他刻意隱瞞過去幫日本人做事的身分,不敢聲張。他在彰化開了一家製作菜刀、剪刀等生活刀具的工廠,因為經營不善而倒閉。
將近四十年前,他北上來到永和奮鬥打拼,後來在永安市場開了刀具店。由於鍾情於昔日對於日本刀的研磨工作,他在中和開設了工廠,製作剪刀、料理刀與水果刀內外銷,在民國六十九年重新製作日本武士刀。
近年來,由於政府的開放,對於日本武士刀的收藏與美學價值逐漸打開風氣,謝錦鐘老師傅的好手藝才廣為流傳。
他拿出今年三月出版的《北縣文化》刊物,照片中年輕時的他,英挺帥氣而斯文,隱隱透出一股堅毅的氣質
突然,一陣電話鈴聲響起,原來是日本的客戶打電話來,要討論產品的規格。受過六年日本教育、日本名字為菅野清吉的謝老師傅,立刻操起熟練的日語對談。他表示,遇到日本客戶來電討論,年輕人沒有辦法應付,還是得親自出馬才行。
【一段維修日本刀的往事】
六年前,一段維修日本刀的往事,讓謝老師傅至今記憶猶新,津津樂道。
這段具有特別意義的往事,也成為後來眾人口耳相傳的一段佳話。
他若有所思,將時光的座標軸向前推移了六年,回憶起那段讓他印象深刻的過往。
當時,住在員山公園附近、高齡九十歲的中和地方耆老何雲坊老先生,帶著海山神社日本和尚託付的兩把日本刀,透過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黃政瑞理事長的牽線,找上了謝錦鐘老師傅。
這兩把刀身生鏽、刀套腐壞的日本刀,其中一把是武士刀,另一把則是軍刀。經初步判定,謝老師傅發現那把武士刀大有來頭,於是將刀柄上落款的名字拓印,再經過與日本方面確認後,原來這把武士刀是由德川幕府時代的大師「越前康繼」製作,至今已有四百年歷史。經查閱日本的武士刀歷史名冊,赫然發現那把武士刀名列其中。
見到這把日本五大名師之一的作品,謝老師傅既驚又喜,他小心翼翼地拆解所有零件,用圖片記錄了當時修復的情形,一個多月之後,武士刀和軍刀均順利修復,重現昔日銳利的風采。見到這兩把刀完好如初,何雲坊老先生滿心歡喜,心中大石頭終於放下。
對謝老師傅來說,能見到這把歷史悠久、登錄於歷史名冊的武士刀,按照這把刀的歷史淵源與背景,順利修復,那種克服困難與完成託付的成就感,是無可言喻的。
【傳統技藝的傳承】
今年一月十八日,擁有一身精練磨刀技藝的謝錦鐘老師傅,他遵循傳統工法的「金屬工藝」,正式被台北縣政府登錄為傳統藝術類的文化資產。在這個工作崗位上默默耕耘了許多年,他這項傳統技藝與工夫,終於獲得肯定與殊榮,足堪欣慰。
說到日本刀,謝錦鐘老先生兩眼炯炯有神,眼神堅毅而肯定,看得出來,他熱愛製刀、修刀的工作,並以此為職志,樂此不疲。
儘管已經八十八歲( 編按 : 謝老師現已九十高齡囉 ! ),早就到了應該安享老年的時候,謝老師傅的心中仍有一個夢想,正蓄勢待發、準備起飛:他希望能找個店面( 編按 : 謝老師2012年9月已於中和新生街24號完成新朝名刀店開幕夢想 ),作為日本刀展示、販售的用途,並歡迎所有愛刀的同好,前來與他討論、知識交流。
如同其他傳統技藝面臨的薪傳問題,謝老師傅這身難得的好本領,也遇到無法傳承的尷尬問題。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便利的機器取代了人力,普通的料理刀、菜刀和剪刀等,皆可透過機械化生產來完成;但是,需要累積多年經驗與大量手工作業的特殊刀具,至今機械化仍無法取代。
傳統工藝或者傳統技藝,如果無法透過計畫與系統的方式,予以保存或傳承,很容易被時代的洪流與現實淹沒,日後終將走入歷史,失傳而無以為繼,十分可惜。
今年十二月廿五日,台北縣即將升格為新北市,屆時中和市將轉型為行政區,對於這樣的轉變,中和市公所計畫室主任粟杏英小姐表示,未來對於中和地區的古蹟與文化資產的記錄和保存,將有賴新北市政府的整體規劃,以及文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來保留珍貴而難得的記錄。她說:「在這方面,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是一個重要的推手。」
擺盪在傳統與現代的渡口,身為日本刀修理職人的謝錦鐘老師傅,還有許多寶貴的故事與經驗,正等待我們逐一去挖掘與記錄呢!
(2010年中和庄文學獎報導文學組第二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