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烏茲鋼刀()~刀之界(37)




烏茲鋼刀的傳說與記載



伊斯蘭世界最偉大的英雄:薩拉丁


公元119193日,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主力部隊在英格蘭國王獅心王理查的率領下逐漸接近雅法城附近的一片開闊的平地阿爾蘇夫(Arsuf),那裡將是兩位浪漫主義傳奇英雄的相會和碰撞之處,傳說的另一位主角是一位同樣威震天下的穆斯林君王,他的名字叫做薩拉丁,是阿育布王朝的開國君主,這位伊斯蘭世界最偉大的君王和將領率領著他的大軍與理查相對而行。




烏茲彎刀圖



雙方在94日先後進入了戰場,並且立即開始布陣,一時間兩軍各成戰陣,遙遙觀去旌旗如海、矛如葦列、盾如重牆。 就在這個時候,薩拉丁的軍使馳向十字軍的陣前,喊話邀請理查出陣和薩拉丁一見。


理查欣然策馬出陣會見薩拉丁,顯然兩人對聖地(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上有過一次激烈的爭論,薩拉丁為了向理查示威,掏出一襲紗巾拋向了空中,然後拔出隨身的寶劍向紗巾一劍揮去,竟然將漂浮在空中的幾乎沒有重量的紗巾割成了兩半。



這一奇觀令平生見過無數名刀寶劍的理查和隨行的騎士們大為吃驚,於是從那一天開始在歐洲就流傳著一個傳說:東方有一種不為人知的金屬材料存在,用它鍛造出來的刀劍鋒利以極。



並引發了騎士們對這種刀劍無盡的渴求。


這種神秘的刀劍以它的原材料命名:烏茲wootz)鋼刀劍,或者以它的鍛造產地命名:大馬士革Damascus鋼刀劍




大馬士革鋼刀圖



大馬士革鋼刀拯救伊斯蘭世界的艾因賈魯戰役






 12608月,埃及馬木留克蘇丹忽都思率領大軍同蒙古軍隊決戰。即艾因賈魯戰役,地點在艾因賈魯附近山谷。此戰大馬士革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忽都思大軍共計十二萬人,蒙軍約二萬五千人。


馬木留克騎兵全是重騎兵,頭戴精鋼打造的頭盔,身披鎖子甲。武器裝備包括一張強弓,一支長矛,一柄大馬士革彎刀和一面盾牌。馬木留克強弓射程遠,穿透力強,但射速稍慢。坐騎是阿拉伯純種馬,衝刺速度驚人,耐力也不錯。馬木留克騎兵基本上是一人一馬,機動性遠不如蒙古騎兵。馬木留克軍隊打仗常採取守勢,用強弓齊射打擊進攻的敵軍。馬木留克騎兵能夠遠距離射中敵人。等敵人被弓箭齊射大量消減,陣形散亂後,馬木留克騎兵以嚴整的隊形衝向敵陣,接近敵人時先放一撥弓箭,然後衝入敵陣,以長矛或馬刀格鬥。馬木留克騎兵的刀法出色,享譽世界的大馬士革彎刀如虎添翼。





烏茲彎刀圖


 


蒙軍大將怯的不花領軍率先發動進攻。拜巴爾軍團的任務就是佯裝退卻,而蒙古軍隊緊追不放,衝進山谷。拜巴爾軍團迅速回歸本陣。五萬馬木留克騎兵排成六公里長的陣線,部署在兩側群山里的七萬北非輕騎兵這時也衝了出來,形成對蒙古軍隊的三面包圍。蒙古軍隊出現慌亂,怯的不花立刻命令蒙古軍隊的兩個萬人隊以亞美尼亞鐵甲騎兵為先鋒,向馬木留克陣營薄弱而突出的兩翼突擊。怯的不花親率一個萬人隊,向馬木留克陣營的左翼猛撲過來。亞美尼亞鐵騎組成的前鋒以楔形突進馬木留克陣營兩翼,而蒙古輕騎兵跟在後面飛快地放箭,重騎兵則拔出馬刀左劈右砍。左翼面對怯的不花親率的蒙古騎兵已經開始潰散。而後整個馬木留克陣營都開始後退。



烏茲彎刀圖


 


千鈞一發時,忽都思親自衝進蒙古軍陣中,揮舞著大馬士革彎刀大力砍殺,他的行為喚起了馬木留克騎兵的勇氣,他們狂呼著衝了上去,用大馬士革彎刀進行激烈搏鬥。蒙古輕騎兵不擅於近距離格鬥,佔不到任何便宜。這場混戰從清晨打到下午,蒙古軍隊傷亡漸增,開始現出敗象。怯的不花親率自己的衛隊發動反衝鋒,結果身中數箭而亡。失去主帥的蒙古軍隊軍心渙散,開始奪路而逃。馬木留克騎兵在一個叫貝珊的地方將蒙古殘軍團團圍住。蒙古士兵全部力戰而死。



烏茲彎刀圖



拿破崙1798年對埃及的遠征


關於烏茲鋼刀劍的實際性能可以從古代文獻中查到的極為有限,而且大多是一些虛幻的傳說,18世紀之後歐洲人加強了對於伊斯蘭世界的了解,同時也發生了多次戰爭,特別是拿破崙在1798年對埃及的遠征,其中對於烏茲鋼刀劍在戰鬥中性能的記載則十分詳盡。


埃及的馬穆留克騎兵十分勇敢善戰,拿破崙曾經說過:『法國步兵配上馬穆留克騎兵天下無敵。 』所以在這次遠征之後,法國人參照馬穆留克騎兵的服裝和兵器自己組建了一支馬穆留克騎兵。



拿破崙皇帝身邊就有兩名真正的馬穆留克僕人『魯斯唐』和『阿里』。根據他的記述,佩帶著烏茲鋼彎刀的敵軍騎兵:『對我軍造成的傷害可謂十分的驚人,他們(敵人)只是將刀前伸,靠著戰馬的衝力和手腕的力量將刀身砍入我們騎兵的身體,或是將刀身橫拉,憑著相對速度造成可怕的傷口』,當第七輕騎兵團與馬穆留克發生過遭遇戰之後,有的士兵甚至被攔腰砍成兩段,戰役之後,我看到部分騎兵犧牲了性命,我的部下有幾位身首異處,有的身體斷成了兩截,受了傷的傷勢也極為嚴重,手背、手腕全部被切斷,情況十分淒慘。



烏茲彎刀圖


 


 戰鬥結束後Colbert將軍用一把繳獲來的戰利品來試刀,每次都可以將一頭山羊或綿羊輕而易舉的一刀攔腰切斷,似乎毫無阻力似的,血就順著烏茲鋼刀的血槽留過。據說一個奧斯曼帝國的將領曾經一刀將一頭牛砍成兩段。



    同時他還記載了如下一段令人驚訝的事實馬穆留克人通常在練兵室練習刀法,練習者一腳前一腳後得站好將彎刀高舉過頭,迅速得沿著對角線劈砍,反復不斷得練習這種動作,直到非常熟練為止。之後兩名僕人各抓著一條寬大而輕柔的紗巾的兩個角,上下擺動直到整條紗巾都吃滿了風之後,在向上擺動的時候兩人一同鬆手,只見紗巾輕柔的漂浮在空中,此時練習者迅速舉刀過頭,自對角線向紗巾一刀砍去,只見紗巾被凌空分成兩片,輕輕的飄向地面。



烏茲彎刀圖


 


    在日記裡他還提到繳獲的烏茲鋼刀劍裝飾都十分華麗,護手大都是銀質鎦金、鍍金或錯金的,握把是黑色的犀牛角、水牛角,刀鞘內部為硬木外層包裹牛皮後以金、銀、銅線縫合(有部分則使用紅色、黑色、墨綠色等顏色的絨布包裹),刀鞘的鞘頭和鞘口都是金銀等貴金屬鏤刻製成,而且刀柄和刀鞘上多鑲有紅珊瑚、綠松石、紅藍寶石等寶貝,刀身上還以錯金、銀的工藝鏨有刀匠的名字和古蘭經諺語等,每把都是珍貴的藝術品,所以此後的法國將領和騎兵開始大量裝備烏茲鋼彎刀


 


大馬士革鋼刀圖



烏茲鋼刀世紀的結束


公元179771日,一支艦隊出現在埃及亞歷山大港附近的海面上。這支艦隊裝載著拿破崙·波拿巴的法國東方遠征軍,他們的目的是切斷大英帝國與印度殖民地的聯繫。
亞歷山大港中的
馬穆留克騎兵和土耳其士兵抵抗不力,法軍沒怎麼費勁就輕鬆佔領了亞歷山大港,緊接著法軍又開始向開羅進攻。  713日,法軍首先在舒卜拉基與馬穆留克騎兵和土耳其兵遭遇,拿破崙擊退對手,繼續進發。721日,法軍抵達開羅城外12公里的尼羅河叉,馬穆留克人已經無路可退了,於是一場激戰在金字塔下的因八拜爆發。



烏茲彎刀圖


開戰前,拿破崙將手中的5個師21000兵力排成了一個很大的橫陣。每個師都排成一個大方陣,40門火砲安排在師與師之間。馬穆留克騎兵的首領率領8000名精銳騎兵沖向拿破崙的右翼,但是迎接他們的是無數砲彈、燧發槍。大量的馬穆留克騎兵被打倒在地上,但是他們仍不顧一切地沖向法軍,用馬撞,用烏茲鋼刀劍砍,用手槍頂住敵人的臉射擊,受傷跌下馬的就用刀砍法軍士兵的腿。



大馬士革花紋


 


1個多小時的血戰之後,馬穆留克人和土耳其步兵被法軍趕入尼羅河中,戰鬥結束。就這樣,這些騎著阿拉伯駿馬、穿著華麗長袍、用英國手槍和名貴的烏茲鋼刀劍武裝起來,能夠在中世紀戰無不勝的戰士,被證明不是軍事革新後的歐洲軍隊的對手。


此戰也宣布了烏茲鋼刀劍的衰敗。數十年之後,土耳其人甚至不再完全使用傳統的烏茲鋼製造刀劍,而烏茲鋼的原產地印度也被英國人完全佔領。在烏茲鋼刀劍冶煉和製造技術失傳的同時,也有了人們對這種有著神秘而華麗色彩的傳奇性刀劍的收藏和喜愛。



大馬士革鋼刀圖



近現代對於烏茲鋼刀的研制


由於印度的烏茲鐵礦17世紀末被開採殆盡,所以鑄造型花紋鋼也消失了,大馬士革鋼刀的製作就此失傳。 20世紀,不斷有人想利用現代的科學來分析和復制大馬士革鋼刀,但是都失敗了,而今大馬士革已經成為花紋鋼的代名詞了,現代的大馬士革鋼只是焊接型的花紋鋼了,而且這種花紋是為了美觀而製作的沒有實際的意義。



烏茲鋼刀圖


其實在現代製造工藝的衝擊下,烏茲鋼錠的製作工藝已經失傳,現在的大馬士革花紋鋼是現代工藝的產物,應該說,真正的大馬士革刀已經失傳了。


烏茲鋼從冶煉到鍛造對溫度的要求都很苛刻,冶煉時溫度不得高於一千度,鍛造時必須低溫(即中國的所謂冷鍛)。 鋼鐵在高溫下可塑性較好,一般製作刀劍都在高溫下將刀劍敲打成型。



但烏茲鋼如果高溫鍛造,碳會大量流失,碳結晶也會被破壞,因此鍛打時溫度不能太高(自然也不能太低),很難掌握,所需的技術,經驗,勞力能比其他鋼鐵要多,成品率卻低得多。 烏茲鋼刀的製作技術隻流轉於印度,波斯和阿拉伯。 歐洲人早在維京時代就通過瓦蘭吉亞到希臘之路進口烏茲鋼,但都是大體成型的鋼條,對於鋼錠如何加工成刀條,歐洲人並不了解。



烏茲彎刀圖


十六世紀葡萄牙人曾劫掠過一艘滿載烏茲鋼錠的印度商船,運回歐洲出售,大多賣給了里斯本和馬德里的高級刀工這些刀工用這些鋼錠製造精緻的匕首等物,發現成品沒有花紋(說明碳晶體已完全破壞),性能也平平,顯然歐洲人用的是自己的傳統鍛造工藝。



烏茲彎刀圖


大馬士革鋼的發明始於大約西元8世紀,至18世紀,面對產業化革命帶來的現代冶鐵工藝,工藝複雜成本高昂的大馬士革鋼在商業競爭上欠缺優勢,工匠口口相傳的技藝逐漸失傳。因為始終缺乏此項工藝的文獻記載,於18世紀中期失傳,原始製造工藝從此無可考證。


數個世紀以來,很多學者和研究人員想用最現代化的方法模仿製造,但到目前為止,很少取得成功。我個人認為,作為一種已經失傳近三個世紀的技術,現在所謂的各種煅造方法雖多,但那也只是當代人的推斷而已,不可盡信。 現在市面上銷售的所謂大馬士革鋼刀多是模仿當年的花紋,採用折疊鍛打焊接或者表面處理仿製大馬士革花紋鋼。 已知的真正大馬士革鋼刀最晚製作於1750年前後。



大馬士革鋼刀圖


大馬士革鋼主要分為鑄造型和焊接型。 古代名刀都是鑄造型性能優異卓越! 鑄造大馬士革鋼、接焊大馬士革鋼,前者不是用含碳量不同的鐵碳合金鍛合而成而是用熟鐵滲碳法,或者直接冶煉法在坩堝中冶煉得到的。


坩堝鋼俗稱烏茲鋼,它在冶煉過程中並未完全達到液態,而是一種膠融態,冶煉產品本身就是一種組織和成分即不均勻的鋼鐵集合體,就具有了花紋,一般古代烏茲鋼都是這類型,由於其切金斷玉的性能,可謂價值連城。



大馬士革鋼刀圖


後者則完全是用接焊方式,把不同含碳量的鐵碳合金一塊一塊地焊接成的。鑄造大馬士革鋼亦可通過增加折疊鍛打次數的方式使花紋變得更加細膩均稱;接焊大馬士革鋼花紋則完全是人為的,顯得比較呆板,為工廠大批量生產,基本沒有什麼價值,現在的小刀為花紋多為嘩人耳目而已,性能和價值跟古代鑄造型烏茲鋼都相差幾個數量級。



大馬士革鋼刀圖


烏茲鋼刀已經成為了傳說..........



參考資料:互動百科之烏茲鋼刀http://translate.google.com.tw/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