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十把最好的刀(下)
9.骨感十足、實用至上之MOD CQD 90年代下半年,刀界吹起了戰術刀(Tactical knife)的熱潮,Tactical這個字可以解釋為[使用特殊的技能、知識及裝備來完成特定的目的],因此戰術刀便是要達成此一目的多功能的刀具。 而戰術刀的前身便是軍用刀(Military knife),如果從近50年來刀具在市場上的演化歷史來看的話,60-70年代為獵刀、野外活動用刀之鼎盛時期,Buck、Gerber、 Randall等刀廠如日中天,造就了許多經典好刀;隨著二戰、韓戰、越戰及冷戰之國際情勢改變,那些在戰場中所使用的軍用刀,以及退役軍官們以其親身的實戰經驗而設計出來給特種部隊使用的戰鬥刀(Combat knife)、格鬥刀(Fighting knife)漸成主流,著名的有Ka-bar、Al Mar、Black Jack、SOG等,80年代隨著藍波熱潮將求生刀(Survival knife)推至了頂點。 Spyderco公司單手開刀問世(1979),被軍、警、救難、登山、野外活動者所大量使用。 Benchmake:stryker及AFCK(Advanced Folding Combat Knife)採用直線式鎖定[不像Spyderco採用Al Mar及McBurnett設計之前鎖定(Front lock)]使得單開關刀更加流暢,從此之後戰術刀的雛形逐漸崛起。 波灣戰爭末期,前線的士兵及後勤的軍官們習慣配一把戰術折刀以為緊急時自衛時使用。 2000年更到达了潮流顶点,Benchmade、Emerson、MOD(Masters of Defence)、Microtech、Mad Dog等渐成主流。 2000年更到達了潮流頂點,Benchmade、Emerson、MOD(Masters of Defence)、Microtech、Mad Dog等漸成主流。 其中1998年成立之MOD邀請了許多格鬥教官、反恐怖教官、射擊教官等來設計刀子,而製造過程由Microrech社長Tony Marfione與以指導,造就了它有Microtech的精密度及優良血統,價格卻較[平民化]。 而現今要介紹的主角便是由Duane Dieter所設計之CQD(Close Quarter Defence)。 第一眼看到它的印象便是[骨感],它那由6061鋁合金製成如魚骨頭 般的握把配上154CM鋼材的刀刃,全部以消光黑化處理,看起來便是十分的雄壯結實,把柄看起來雖大,但握起來卻十分的紮實,且在設計上十分仔細的考慮到各種格鬥及艱鉅狀況使用下所可能造成之滑手及受傷事情。 在正常佩刀握法方式下,你會發覺你的手會被牢牢的固定在握把上,那是因為在大拇指、食指及小指處皆有防滑刻紋的設計,並於握把兩側共有四塊止滑顆粒膠帶;冰槌式握法(Ice-pick)時一樣的穩固,且在握柄基部做有類似柄刀的雙護手,讓手的兩旁尚有隆起作為Saber grip時大拇指的固定點(這種設計我是第一次看到),你可以試著使用不同的握法來把玩這把刀,除了Pen grip之外,其餘的握法都可便你的手與刀子成一非常安全的狀態,6061鋁合金防銹、堅固的特性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下使用都不用擔心。 大握柄的設計使得你在戴手套使用時一樣的舒適。 此一裝置亦被我使用於割傘繩、釣魚線及拆信等等用途而不需將刀刃打開,對自已、他人都是一種安全的設計。 握把末端呈現一銳角可用來擊碎玻璃,所以它也可以被視為車禍時自救裝備之一。 刀刃由154CM製成,154CM為美國鋼,其性能良好,但因某些原因而停產了一陣子,在此期間日本日立(Hitachi)公司依其成分而[複製]了日本版的154CM,定名為ATS-34。 刀尖為矛型刀尖至匕首的形式,很顯其主要的功能便在[刺]上,然刀刃又具有相當之弧度以應付一般的切割動作。 1/3波刃設計用於割斷繩子、塑膠軟管等平刃無法輕易解決的材質。 其鎖定機制為Plug lock加上保險,避免了直線式鎖定在激烈使用時誤壓Locking bar造成鎖定解除的機會。
10.經濟實惠、台灣驕傲之CRKT M16-13
|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