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玫瑰石畫藝術



 


壹、台灣玫瑰石形成原因特殊

1
、玫瑰石是含錳的的礦物質,而錳這元素在地球上多在海洋地殼環境,以礦脈形式出現於海底中洋脊或火山附近,或以錳殼形式沉積於海床之上。





2

、這美麗粉紅的薔薇輝石(Rhodonite),在世界上出現的國家有七個以上,台灣是其一,而出產在臺灣東部北區幾個溪流及其上山脈之中。其形成原因就與其他國家不同;台灣玫瑰石是台灣歷經兩次造山運動的結果。




3
幾百萬年前台灣第二次造山運動『大南澳運動』,由海底地殼湧起揮灑在奇萊大山以東各山脈支脈,想像那是多麼壯觀激烈的場面。海水挾帶整個海底板塊擠壓上 『古台灣島』,造就今中橫公路的壯麗大山,又有立霧溪及其上游各支流的下切侵蝕,大理岩層露出地表,造就世界罕見的雄偉溪谷。





貳、台灣玫瑰石色質紋獨特





1

、台灣玫瑰石石色不單純;

灣玫瑰石大部份粉紅的薔薇輝石(Rhodonite)與各國進口所見僅有大片粉紅、加上無方向的黑色枝椏、偶而加上帶狀土黃色而已,而台灣玫瑰石它獨特之 處是與很多礦物質元素共生;礦物質是十來種、二十來種不勝枚舉。且與在地觀賞石的一般稱呼來說明:有與大理石共生互層、有與金瓜石互層共生、有與紅石互層 共生、有與雲母石共生、有夾雜石英、鋇長石等等、還有無法盡述其互層共生狀態。造山運動的岩石石肌就與眾不同。




2

、台灣玫瑰石石質不單純;

台灣中央山脈東翼是台灣地質有名的變質岩區。很多揚名國際的岩礦皆產在這裡。如大理石、台灣閃玉(豐田玉)蛇紋石、陽起石、竹葉石等等。台灣玫瑰石由海中隨 同造山運動到此變質岩區的北區、加上錳礦本身比重也高。通長其硬度在6度上下、由於其重量在溪中、溪灘發現時,常在石堆底下,露頭也許只有一點點。就如玫瑰石石色呈現多樣化,也證明其石質的多元化。




3
、台灣玫瑰石石紋不單純;

台灣是受菲律賓板塊擠壓上升,「大南澳造山運 動」的劇烈不是排山倒海可以形容。目前在太魯閣風景區內的慈母橋下、神秘谷中最可看出岩石褶曲複皺的紋理。同樣也出現在同一地區地質環境的玫瑰石石紋上, 也是世上其他玫瑰石種中,僅有台灣玫瑰石紋理最富有多變性。就由於石色、石質、石紋出類拔萃,交織出深淺不一、濃淡不一,紋路不一、多元萬變的色彩與紋 理,架構每一石不同的景色來。




參、經歷半世紀的玫瑰石審美方向

台灣玫瑰石在台灣風行已超過半個世紀,剛開始受到喜愛是受到珊瑚鍊條的影響,當年由於珊瑚鍊條受到境外遊客的垂青,需由海域開採原因致來源不易。出於礦物 質的台灣玫瑰石,鮮紅亮盈度可媲美海中生長的珊瑚,因而也製作成紅色鍊條,但由於無法如珊瑚鍊條般的純色,兼有雜質,致無法開出另一種材質的天然鍊條來。



但是,台灣玫瑰石依原樣整體形狀琢磨出的也一樣受到境外遊客的垂青,隨同台灣觀光事業的發展也就成為旅遊紀念品。當然其本身色質紋形的優美條件、受到境內外遊客喜愛是必然的。





期的鑑賞以色彩為首要,深紅濃黑是上品,那時的磨石工具只能去皮拋光。石形也只能依原石之大體原樣,而石皮具有滑順光溜、光澤有彩為要求。後來由於採石工 具及交通工具之進步,大型玫瑰石由溪底、海底漸次挖掘上岸,色彩之欣賞固然重要,各種色紋形成的構圖,浮現似之又不似之的景觀,有地景地貌、有天穹氣象、 有山之影、有水之韻,有林相木姿、有田園鄉趣、有雪景夏情、有晨光夕照,愛好玫瑰石的人士被玫瑰石上的景色神迷而醉薰,以是。玫瑰石的製作方式開始產生幾 種多元化的表現方式;



  (1)以原石方式的展示


  2)以具有雅石條件方式的展示


3)依原形磨亮方式的展示


4)磨圓狀橢圓形方式的展示
5)原石開天窗式的展示


6)切片留邊的展示


7)切片修邊的展示


8)原石噴沙方式的展示


9)切薄片製框成畫方式的展示。





肆、玫瑰石的景緻由中國山水畫欣賞起進而兼籌並顧西畫意境

 





台灣玫瑰石上的景緻,依中國人的美術素養;「留白」的概念、「上天下地」的概念,「山水美學」的概念。業者以及愛好者的互動互琢磨,不僅交談上相互琢磨研 討再研討,玫瑰石上的技術也琢磨再琢磨,同時為能隔絕被氧化與增添明亮度的漆料,也改用上等汽車漆。

 



 


『天然石畫』的產業文化在花蓮地區形成一種『有料』的 美學與美術的探索,正由於台灣玫瑰石的礦物質含有石英、鋇長石等白色系,在中國山水畫境的留白處理,增加空間感、層次感、明朗化、時間與季節性的景象表示 等。而台灣玫瑰石上多種礦物質,互層及混合出多元化濃淡明暗的多采多姿性,使台灣玫瑰石有異於其他各地同種玫瑰石。出現的色彩及構圖條件在觀賞石的領域是 出類拔萃,卓爾不凡的。呈現的景象萬千、每一石就是一幅不同境界的畫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