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街瑠公圳支流遺址~懷舊之旅()


 



為了懷舊之旅的完整性~我們參考了網路上的美食之旅~並依照塯公圳遺址教學參觀景點之網站資料,也將瑠公圳及其支流做一個完整的介紹。



瑠公圳的歷史/源由:


於四五百年前,少數民族進入了台北地區定居,其中最有名的我們現在稱為泰雅族。但台北是屬於大盆地地區,三面被環山圍繞著。當時居住在台北的族人,皆以打獵為生。約在明末時期,逐漸有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到台灣,漢人的生活飲食是以稻米為主,所以水源是否充足,變成了灌概稻米農田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於是漢人建造了「」以及「」,先用埤來當做儲水用的池沼,並築堤蓄水,甚至還設置水門作為開關,而「圳」被當成是引水的溝渠,順著人工建築的圳,將水引到各農田去,可灌溉稻田。「瑠公圳」是台北盆地非常重要的灌溉渠道,開鑿人物即為郭錫瑠及其兒子。瑠公圳在台北市的範圍非常大,分為瑠公圳第一幹線、第二幹線、大安支線、霧里薜圳、第一霧里薜圳支線、第二霧里薜圳支線、第三霧里薜圳支線...等,瑠公圳的含蓋範圍已幾乎包含了整個台北盆地。瑠公圳的建造時期整整花了22年。郭錫瑠父子所建造的瑠公圳,真的是非常大且重要的建設。


瑠公圳的開鑿人物:


郭錫瑠,又名錫流,字天賜,本籍福建省漳州靖古谿厝人。幼年隨著父親移民到台灣時居住於彰化,1736年郭錫瑠北上從事開墾工作,卻因當時的水源量不足使得稻田無法豐收,故瑠公開始計劃尋找新的水源,引用溪水,開發水圳。後人為了紀念他,將瑠公所開發的水圳,稱為瑠公圳


瑠公圳的現況


參考台灣大學校史館及瑠公農田水利會所提供資料,得知瑠公圳了共分有許多主幹線及支線。而目前大部份的瑠公圳皆改為暗溝,甚至已填平荒廢了。在台北中還能看得到瑠公圳的地方並不多,溫州街瑠公圳支流遺址是目前仍保有瑠公圳舊水圳比較明顯的地方。


塯公圳遺址教學參觀景點


臺大校內


從景美流過來的塯公圳,其主流流經現今的管院圍牆和銘傳國小,穿過羅斯福路後又在臺大校門口轉彎沿著新生南路中央向北流動。



經過臺大附近的還有兩條較重要的支流,一條沿蟾蜍山腳流向東北方,經過六張犁、三張犁流到現今的市政府一帶灌溉台北盆地的東南側;另一條流過現今生命科學大樓旁的臺大試驗農場後分為許多小支流部份支流沿當時的基隆路〈以往的舟山路〉而行,再流往現今的男生宿舍區和現今的辛亥路側門一帶。(還記得小時在男生宿舍前的小溪流抓泥鰍)



另有兩條小支流一條流經小椰林大道右側,另一條流過醉月湖附近並與醉月湖互通,所以醉月湖原來也是塯公圳水系的一部份。兩者在現今的新生大樓附近合流後,便沿著現今的辛亥路從新生南路上已經拆除的舊側門流出臺大校區,並且在新體育館一帶形成一個小湖。當時臺大的農場幾乎都由此條支流灌溉。



到了民國60年代,醉月湖被分隔出塯公圳水系之外,位於新體育館的小湖也被填平。現在塯公圳幾乎已全然消失不見,剩下的遺跡寥寥無幾。



(台大校園內的椰林大道)



(火紅鮮艷的鳳凰花開啦~背景是鐘塔)



(以往每次來必爬到上樹中間照相,現已圍起來啦)



(傅園內的大板根後面是女生宿舍)


目前校園內較明顯的塯公圳水系加蓋後的遺跡是小椰林大道右側的步道和舊國際學社後方樹林與教員宿舍相鄰處的步道。而在學校附近仍未加蓋或填平且仍有水流動的塯公圳支流只剩下溫州街靠近辛亥路口附近以及基隆路3155巷飛航服務總台附近兩處。


新生南路


塯公圳的主幹線就是今天的新生南北路1933年塯公圳兩旁開闢了寬六公尺的道路,植有杜鵑、楊柳,搖曳生姿的楊柳,放眼望去的景致頗有蘇州的風貌,在重要的路口並有小橋供聯絡。這樣的景觀目前只有在基隆的田寮河,或是台中的柳川、綠川才找得到。



二次大戰後,這兩旁的道路被命名為「新生南路」。1963年寬四十公尺的松江路完成。南端的新生南路也勢必要拓寬。此時塯公圳已經失去過去作為灌溉渠道的功用,轉而成為都市中的大排水溝。因此當局就著手進行新生南路的加蓋拓寬工程。1972年工程完成,新生南路成為當時台北東區最寬的一條路。新生南北路是沿著河道興築,據說當該路至仁愛路口時,河道突然左轉至仁愛路二段,再右轉到金山南路,然後才直行,這也是今日的新生南北路為何不能成一直線的原因所在。



位於新生南路台大側門對面巷弄裡的溫州街上的玥飲軒,以提供高山烏龍茶為主要特色,本身就有茶園,其所出產的梅山金萱,茶質精醇,屬輕發酵、輕培火、韻甘甜,是店家的招牌茶之一,店家所提供搭配茶的糕點也都是手工親製.



http://myblog.dyndns.org/blog/archives/2004/07/06/22/玥飲軒



或許因為新生南路的環境清幽,許多教堂都到這裡來興建教會。從南到北計有懷恩堂、真理堂、回教清真寺、聖家堂、台北教會、衛理堂等。新生南路上最早蓋的回教寺廟為清真寺。民國四十九年落成的清真寺,建地約一千坪,仿沙烏地阿拉伯首都的清真寺興建而成。第二座興建的是天主教聖家堂。這座於民國五十三建好的教堂,為臺灣七教區中最大的一所教堂。其中懷恩堂位改建前曾是哥德式建築,高聳的尖塔是它的特色。清真寺是台北教會則是以它獨特的螺旋狀表現主義造型而出名。因為新生南路上有這麼多教堂,這裡也被戲稱為「天國之路」。



(柳樹多生水塘邊或河邊~很少見到生長在市內道路邊上~所以也頗具有特色)


~溫州街~


溫州街瑠公圳支流遺址,就在溫州街和辛亥路交叉口附近,地址為溫州街45巷,就在大學里公園、溫州街46巷口及白靈公廟的對面。



短短不到一百公尺的巷子,可以看到目前塯公圳在臺北市內碩果僅存未加蓋的段落。在溫州街瑠公圳支流遺址,已經過整理,花草沿岸及楊柳垂落水面的景觀真是美麗。



(左邊那位白汗衫老者是以前住在此村的陳姓長者)





此段支流是有幸位居塯公圳水源的上游,水質尚稱清澈,渠內還可見到多種魚類、烏龜…等水中動物悠游其中。大學里里民很有創意地將這兒指定為「河川生態保育區」,算得上是「都市保育」的楷模。



 




 



45巷底,以前是死巷不通,現在從木橋又轉可抵達49,巷口有一家『路上檢到一隻貓』,接著到了48巷雜貨店前,再過來胖子麵店,這幾間違章建築,以為早就拆除了,沒想到依然存在,少年時期熬夜後去台大打籃球,途中吃早點喝豆漿的小店也依舊存在,公用地話亭也仍矗立在路旁。







(49巷口~路上檢到一隻貓~)



(左邊48巷內是前三環幫老大光頭~林應明的老家)



(50之4號胖子麵店舊址居然依舊存在)



(52巷內老舊之日式宿舍仍有幾家外貌保持原樣)



(轉往新生南路到臺一吃冰~意外遇見老板娘!30年來她沒啥變化) 




(從小打完球就來吃冰~現在打完球都帶兒女來吃上一碗~懷念的冰)


後記:


這次的懷舊之旅,和家人自和平東路溫州街口開始~全程徒步繞行溫州街~台大校園,驚喜許多舊景依然存在,勾憶出許多童年時光之情趣~諸如三十巷幾家舊時鄰友住戶依然健在,臺灣人村子的土地公廟也保存且香火鼎盛,居然還巧遇以前該村的陳家人進香!!最令人欣慰的是從前的臭水溝,現在已變成遺跡,而且是『河川生態保育區』,接著去臺一牛奶大王吃冰,再往台大校園側門經傅園椰林大道鐘樓~原舟山路水源頭活動中心醉月湖新體育館回到溫州街三十巷。歷經了四小時,做了一次完整地~懷舊巡禮~收穫豐富~特加以整理登上部落格網站,希望從前溫州街的舊時好友都可以藉以緬懷童年情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