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莊自收藏大溪正吉號的山刀之後,對林師傅的傳統工藝真是讚不絕口,也希望有更多的網友們對山刀及打鐵店,在除了花蓮銅門山刀印象之外有更多的認識,尤其是大溪山靈水秀,田園風景怡人,好吃好玩的TINA廚房,結合老街風華與百年打鐵店傳統手工藝展現,建議您闔府來個大溪懷舊之旅,保證不虛此行。
【山景綠灣人文餐館】
今天再度藉著老朋友金振漢兄,其長男的喜宴之便來到了位於大溪的【山景綠灣人文餐館】,大溪的人文氣息相當受到重視,自然生態也不例外,山景綠灣地理環境佳同時可眺望大溪的河階台地、國定三級古蹟李騰芳古厝、運氣好也可賞鷹與種類多樣的鳥兒的拜訪,還有渾圓火紅的夕陽西下,享受大自然的美、享受大自然的寧靜、享受獨特的美好時光。
【大溪葫蘆來打鐵店】
今天除了與幾位好朋友見面並向主人恭喜道賀之外,最開心快樂之事就是意外地又結了好機緣呵!
因為自台北到大溪的高速公路出乎意料的的沒有塞車!我居然上午11時15分就到了大溪台地,心想這樣早去喜宴也是瞎等侯,不如去正吉號看看林師傅好了,如果有好刀新貨豈不快意哉!
當下就趨車前往大溪正吉號,沒料到正吉號今日居然大門深鎖?
此時,突然想到11哥李廷堯在對面的黃葫蘆打鐵店打了幾把山刀,並請我有機會來試手看看,於是轉向【葫蘆來打鐵店】一探究竟。
大溪打鐵店凋零百年手藝等接棒
台灣地區早期拓墾和伐樟樹製造樟腦油需要大量農具、刀具和一些鐵器等用具,大溪復興鄉和大溪鎮民都是到大溪鎮中央路「打鐵街」訂購所有器具,從日據時代到60年代,中央路的打鐵生意興隆、訂單做不完。
大溪鎮中央路早年以《打鐵街》聞名,全盛期曾有10多家打鐵店,相關的五金行林立,惜因打鐵市場逐漸萎縮,現今僅存2家,維持百年不變的是爐火純青的鐵匠傳統手藝。
大溪打鐵店除了中央路52號的《正吉號》之外,對面61號的「黃葫蘆來打鐵店」老師傅黃傳旺,長年伴隨鼓風爐、錘打機及刀具,默默走過一世紀,老師傅手藝也祖傳3代,迄今仍以純手工打造鋒刃聞名。
【大溪葫蘆來打鐵店】
大溪黃葫蘆來打鐵店是由一代的黃谷老師傅草創於民國五年,老師傅手藝由其子黃傳旺繼承,現在是由第三代的黃茂年承接志業,打鐵店設備以火爐為主,加上煽火風箱、鐵砧、鐵鎚、錘鐵機等等。
隨著機器模具大量生產,純手工的打鐵店也漸消失,雖然機械化生產的刀具價格較打鐵店的刀具便宜許多,但工廠刀具就是比不上打鐵店生產的刀具實用,秘訣就是打鐵店純手工打造,刀刃處以「鋼鐵」兩塊密切結合、敲打熔合一起,《鐵包鋼》反覆敲打和鎔鑄是極辛苦的。
今天開心的事是正在正吉號林師傅擔心手藝無人繼承之時,【大溪葫蘆來打鐵店】卻已有第三代傳人黃茂年的接班傳統鐵匠技藝,在現代化科技昌盛的今日,像黃茂年這樣的年輕人,肯靜心下來長年伴隨鼓風爐、錘打機及刀具,真是令人感動的一件事。傳統打鐵店也惟有下一代的後人肯來接棒才能永續經營。
【建議大溪葫蘆來打鐵店轉型經營】
台灣全省各地區的打鐵店,因為農具的需求已經逐漸式微,現今以原住民訂購山刀居多,其次是喜愛刀具的消費者慕名訂購,梅哥當下就建議這位英俊低調的年輕人,鼓勵他儘速轉型,將打造農具轉型為鍛刀鎚打的觀光技藝型態,將實用的農具轉型為藝術品的刀具,讓打鐵店成為大溪懷舊之旅的重要印象,並加入【台灣刀藝發展協會】,一同來為本土刀匠延續發展及共創未來。
【梅莊珍藏】
葫蘆來打鐵店的刀具很明顯的與南吉豐或北正吉還是有一點差距,但是期勉黃茂年師傅,只要對刀藝有興趣的話就一定會愈來愈好,所以才勉勵他加入刀藝協會,多看、多聽,增長見聞,相信爾後不論在刀材及造型上必然會突飛猛進的。
正要離開之時,黃師傅從牆壁上拿下來這把小刀
真是精巧可愛
入手配重恰恰好
梅哥一向不會做入寶山空手而回之事
就將這倆支小刀收入梅莊啦!
有皮套鞘裝的這把小刀
主人倒是依戀不捨
允諾另打一把
梅哥二話不說,先將刀款付清擇日迎回梅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