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jpg

日本刀基礎篇-2【切先/帽子的種類】

切先的種類

日本刀的刀尖日語稱為切先きっさき)也就是刀鋒的意思。刀尖與刀身的分界線稱為橫手よこて)。

1-4.jpg

有別於世界各地的刀劍制法,日本刀的切先和刀身其他部分各有獨立的鍛煉步驟,一絲不苟。不同的時代,又各種不同的切先設計。觀察切先的形狀,就可以對刀劍的生產年份作出初步的估計。具體有大切先中切先小切先豬首切先等。

1-4-2.jpg

切先(刀尖)的大小由上圖 A B 之間的長度差決定

1-6.jpg

大切先=當BA長很多。
中切先=當BA相同或稍長時。

※古刀時期的刀尖都比較窄小,多數被稱為小切先或是豬首切先。不過,根據切先磨損減少的結果的形狀,最初小切先的刀尖極少。

1-7.jpg

帽子/鋩子的種類

帽子ぼうしBoushi),又稱鋩子,指的是刀最前端的切先部分刃文,這個部分的大小形狀,以及燒製的刃紋等都能明顯表現出個個不同的刀工和不同時代的特徵,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鑑別部位。

1-8.jpg

帽子的燒刃形狀裡有很多種類。刀工鍛造切先的時候,鋼材處於高溫狀態。焠火後的部分遇冷收縮,的晶體卻會彭脹,所以帽子會向的方向返縮。

1-9.jpg

返縮的程度以深淺來形容,較深的形容為,較淺的而帶有急異的收勢則形容為堅止。此外,較大的稱為大丸,返縮弧度較少的則稱為小丸

14-日本刀.jpg

帽子有以下各種名稱:

帽子/鋩子是日本刀切線部分的刃文表現,這是體現刀工高超技術的看點之一,其形狀多種多樣,作為代表的樣式有:小丸、中丸、大丸、掃掛等等,帽子也是體現刀工流派的一個參照點,在鑑定的過程中是必須要重視的。

1-11.jpg

 

一枚帽子いちまいぼうし)↓

整個切先全部燒刃的帽子,多見於實戰較多的古刀期刀劍,在實戰使用中,通過提升切先熱處理的面積,便於戰後修復切先的損傷。

1-一枚帽子.jpg

掃掛帽子(掃掛帽子はきかけぼうし)↓

砂流、沸筋這樣的動態沿著刃文向刀尖延伸的帽子,《掃掛》名於這種帽子的觀感並不是一般的實線,而是像是用掃帚掃砂礫一樣的感覺。

2-掃掛帽子.jpg

燒詰帽子やきづめぼうし)↓

一種帽子的樣式,在帽子前端沒有折返,刃文直接延伸至刀棟。這種帽子在保昌派、千手院派、手搔派、當麻派等大和傳作品中多有體現,一些還會帶有掃掛。

1-12.jpg

一些薙刀、長卷在被研磨改成刀(薙刀直、長卷直)的情況下,帽子的形狀會發生改變,折返部分消失,帽子也會因此變為燒詰帽子。

3-烧诘帽子.jpg

大丸帽子おおまるぼうし)↓

燒刃部分較大,樣式為沿著刃緣畫一個較大弧線再折返,這種刃緣燒刃較淺、折返角度大的帽子就被成為大丸帽子。

4-大丸帽子.png

小丸帽子こまるぼうし)↓

燒幅尋常,從橫手筋的位置開始,向刀尖延伸以小角度折回的帽子被稱為小丸帽子。

1-10.jpg

與之相反的一種帽子叫做《小孔帽子》,其樣式為燒幅高,折返角度小且接近小鎬筋。

5-小丸帽子.jpg

亂入帽子(亂帽子みだれこみぼうし)↓

形式不一,不管是直刃、亂刃都是從橫手筋開始向刀尖方向延伸的亂刃風格的帽子,具體要根據燒刃樣式判斷。

6-乱入帽子.jpg

火焰帽子かえんぼうし)↓

一種切先部分燒刃的樣式,視覺上給人以切先部分的沸向著刀尖方向流動的樣子,因為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得名《火焰帽子》。

15-日本刀.jpg

這種樣式的帽子在古刀期相州傳的《行光》以及大和傳的《當麻派》的作品中時有出現。

7-火焰帽子.jpg

地藏帽子じぞうぼうし)↓

橫手筋周邊燒刃垂墜,燒刃向刀尖方向呈丸形折返的帽子。因為這種帶著丸反的亂入帽子形似坐著的地藏菩薩,因此得名《地藏帽子》。

16-日本刀.jpg

這種樣式的帽子多見於室町時代末期的美濃傳作品。

8-地藏帽子.jpg

馳帽子(弛帽子たるみぼうし)↓

從橫手筋到折返位置之間,燒刃顯得比較鬆弛,其得名的原因便是因為在刃緣附近向內凹陷的鬆弛感。

17-日本刀.jpg

在備前國長光等人的作品中的三作帽子、丹波守吉道等作品中看到的《三品帽子》等就屬於這一類。

9-馳帽子.jpg

19-日本刀.jpg

中丸帽子(ちゅうまるぼうし)↓

燒幅適中,沿著刃緣呈弧線折返的帽子。此外,像大圓一樣的就被稱為《大丸帽子》,從橫手筋附近向著刀尖方向畫小圓的就被稱為《小丸帽子》。

10-中丸帽子.jpg

12.jpg

13.jpg

18-日本刀.jpg

 

 

arrow
arrow

    梅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