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基礎之6-日本刀研磨工序

日本刀基礎之6-日本刀研磨工序

前言:

日本刀是文化歷史,也是美術刀劍,欣賞日本刀美術工藝的主要部位的「刀身」是由累積修行的刀匠手工製作的。但是,為了維持其美麗,不僅是鍛造製作刀身的刀匠之外,其他的刀劍研師、金具、鐔師等各種工匠的技術也是必不可少的。今次僅對對日本刀的堅韌,以及刃紋美觀的重要工藝「研磨」簡單介紹與分享。

 

梅哥對日本刀研磨之術一竅不通,會寫這篇純粹是因為經常看不懂刀劍研師對研磨技術的一些專有名詞,諸如鍛冶研、化妝研、下地研、仕上研等等。趁著今次撰寫「刀研師」的機緣,就來研究一下吧!

 

個人認為,研究日本刀之道,就是從好奇心入門,對不解之處要能疑惑,然後請教前輩指導,從而再去網路查詢求證。這些經驗可以知道網路上的翻譯是錯誤的離譜,對岸大陸的資訊也是錯誤甚多。最後是多看日本原文,藉由多種翻譯軟體,自行嘗試著翻譯中文,用自已的學習到知識來解釋日本刀工藝。

 

由於日文翻譯成中文,錯誤連篇,有刀友建議先將日文翻譯成英文,再從英文翻譯成中文,這樣的字詞文句比較能夠表達正確些。學貫古今的前國防部長俞大維先生就說過,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名著,他都先看英文譯本,再回頭看原書。因為翻譯就要先了解再做解釋,是一種入門之道,由外而內,由洋而中。梅哥學習日本刀也是應用這樣的方法,這樣對比著閱讀的讀書方法,常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領悟。

 

如同前幾篇日本刀的帖子,這些訊息全部得自日本刀前輩們的指導以及網路上的資訊,如有翻譯錯誤與誤解等未竟周延之處,請各位先進不吝指正。

10-3差し切先.jpg

日本刀獨特的研磨目的

日本刀研磨技術的形成和發展,隨著時代的推移並沒有明確的方法可以了解細節。但是,從歷史文獻內有關於宮廷年中儀式等的平安時代(註解1)中期法典「延喜式」(註解2)中可以看到關於日本刀研磨的記述,鎌倉時代的刀劍書「觀智院本銘盡」中記載有2名「研師」的名字被列舉紀錄。由此可見,在一千多年以前日本刀製作的工藝就有「研磨」,並有專門從事的工匠。

 

日本刀以外的刀具,例如在日生活中使用的刀,研磨的目的只是恢復其鋒利。 但是,作為武器使用目的以及歷史文化悠久的日本刀為了充分發揮刺和斬的性能,日本刀是進行了獨特複雜的十幾道研磨工序。

 

而且,日本刀的研磨目的不止如此而已。 日本刀在武家社會迎來終結的明治時代為界(註解3),不是作為武器,而是作為「美術品」來鑒賞物件。 也就是說,不僅是為了性能,還為了追求了外觀的美麗。

 

註解1

平安時代是日本古代的最後一個歷史時代,西元794年桓武天皇將首都從奈良移到平安京(現在的京都)開始,到1192年源賴朝建立鎌倉幕府一攬大權為止,平安時代的稱呼來自其國都的名字

 

註解2

《延喜式》是平安時代中期(西元905年;延喜五年)由醍醐天皇命令藤原時平等人編纂的一套律令條文。其中對於官制和儀禮有著詳盡的規定,成為研究古代日本史的重要文獻。

1-2-研喜式.jpg

国会図書館 - 延喜式. 1 - 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公有領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16023792

註解3

廢刀令日本明治9年(1876年)328日頒布。全名為《大服並軍人警察官吏等制服刀禁止件》,即禁止帶刀之政令。

日本刀研磨的歷史傳承

日本刀研磨技術一直傳承到現代,主要是源自南北朝時代作為「足利尊氏」的同朋眾(將軍和大名侍奉,擔任藝事和雜務等的人)侍奉將軍的「本阿彌妙本」( 本阿彌家的先祖 )

 

本阿彌家世世代代以刀劍的保養、研磨、鑒定等為家業,跟隨足利家仕於豐臣家、德川家,負責將軍家所有刀劍的維護保管的各種有關工作。

 

本阿彌家在研磨領域備受重視。 但是進入明治時代后,宗家及其分家中的一些斷絕了。 另一方面也有存續的分家,跟隨現在的本阿彌家,是宗家第7代當主光心的3男光意為祖的分家。

日本刀基礎之6-日本刀研磨工序

日本刀化妝研的研磨工序

日本刀的化妝研磨工序大致分為「下地研」和「仕上研2個階段。 但是,在此之前,也有製作日本刀的刀匠的「鍛冶研」的工藝。

日本刀研磨的最大目的是調整其形態,發揮最大限度的美麗。 因此為了能夠盡情的展現日本刀之美,在下地研中,將目數粗糙度不同的7種左右的磨石,從粗磨石依次更換成細膩的砥石進行研磨。

1-4下地研-1.JPG

在這裡,從「鍛冶研」到「下地研」,到日本刀研磨的最終階段的研磨過程,依次簡單說明。

鍛冶研/荒研

是在下地研之前,為了調整經過淬鍊的刀身形狀而進行的工藝決定刀身的形狀和線條,為了確認最終的完成,先由刀匠自己完成,然後轉到研師那裡,進行更精細的研磨工序。

下地研

「下地研」即是使用砥石對刀劍的基礎整形研磨;「仕上研」既是對刀劍的精細研磨,從而進一步美化刀身的工序。

下面的研磨工藝介紹,是來自於本阿彌家的本阿彌流展開的。本阿彌家始祖妙本是日本南北朝時代,他們家世代侍奉足利家、豐臣家、德川家,進行日本刀研磨、鑑定工作,其中的本阿彌光悅最為有名。

砥石研磨手法

日本刀基礎之6-日本刀研磨工序

砥石有很多種類,出產於日本全國各地。質量有好有壞,而且粗細相差很大。不同地方的研磨師使用不同種類的砥石。現在由於天然砥石被大規模開採,開始變得缺乏,人工的磨石也被用於研磨。可是這種人工磨石並不被看好,畢竟日本刀及天然砥石研磨是傳統工藝。

日本刀基礎之6-日本刀研磨工序

圖為18世紀的日本刀研磨師  這是一種很專業的職業

日本產砥石質量優,那是產自史前死火山內的火山灰沉積高壓形成的砥石,研磨性較佳,價錢昂貴,幾乎是按每克計價出售,日本知名砥石有:龍蝦、刃黑、末廣、中山、嵐山、奧殿、大突、新田、菖蒲、內曇、中名倉等幾十家。

 

日本刀基礎之6-日本刀研磨工序

日本刀基礎之6-日本刀研磨工序


下地研

下地研使用的七種砥石,概略說明:

金剛砥。這是最初用的砥石。剛剛打出的刀身,或者鏽蝕嚴重,刃口崩壞的刀,用這種砥石來整形。大約180-220目。

2-1金剛砥-1.jpg

備水砥。用來研磨出刃的形狀、除掉較深的斑點、大體整形的砥石。對於下地相當重要的工序。大約400-600目。

日本刀基礎之6-日本刀研磨工序

改正砥900目)、中名倉砥1200目)、細名倉砥1500目)以上三種砥石,是備水砥研磨完後的工序所用的。

2-3-4改正砥.jpg

內曇砥(刃砥、地砥)。這種砥石很有名,分為刃砥和地砥,分別研磨刃和地。出產於京都附近的天然砥石。是顯示刃的地肌和刀的微妙的肌理變化的重要的砥石。大約4000-6000目。

 

2-8-內曇砥-1.jpg

2-9-內曇砥-2.jpg

2-10-內曇砥-3.jpg

仕上砥

仕上研

下地研的目的是鑒別刀身的形態,在地刃上引出某種特色。 然後做完下地研之後,更在於將其外觀完成可以欣賞的東西。 用於下地研的道具,雖然砥石粗度有差異、但在研磨時,使用各種工具的工藝也不同。

3-1-仕上研-1.jpg

為了給刀身帶來光澤而進行的工程。 用2種磨石進行研磨,但與下地研不同的是研磨方法。 下地研是移動刀刃進行研磨,而艷是將砥石放在指尖上,用小磨石移動在刀刃上進行研磨。

5-刃艷-2.jpg

刃豔

接下來的工序是用刃艷給刃部拋光,這個步驟是用來去除內曇砥留下的刮痕,使得刃部更光滑。

5-刃艷-3.jpg

內雲刃豔的石片(切割好的)在砥石上磨薄以後在背後貼上吉野紙,將刃豔片在砥石上磨到1毫米左右,以便於使用。

5-刃艷-3-2.jpg

這是把切成片的內曇在砥石上磨平磨薄以後的樣子,最左邊這張,能切成78片刃艷。並在背後貼上吉野紙。

5-刃艷-4.jpg

5-刃艷-5.jpg

5-刃艷-6.jpg

在砥石上把刃豔片磨到1毫米左右的厚度,把內曇刃艷片盡可能得磨到平整光滑。切成1公分寬的小長塊(做成指甲石)。

5-刃艷-7.jpg

 

將切成0.5mm左右的薄度的「內曇砥」做成1cm大小,用貼著吉野紙的「刃豔砥」研磨刀片部分。

5-刃艷-8.jpg

用指腹把指甲石按在刀刃的刃紋上面研磨,單面就用掉3片的話,磨完以後那是相當得光滑了!

5-刃艷-9.jpg

仕上研的姿勢如上圖,用右手拇指肚子按著刃面研磨,膝蓋上放一塊絨布,左手扶住刀身,刃艷和地艷使用的時候姿勢相同,虎口方向要與刀刃方向相反,避免受傷!

地豔

下一道工序是使用地艷,地艷是一種叫做「鳴瀧砥」,比內曇更堅硬的砥石。把它磨薄以後壓成碎粒使用。

6-地艷-2.jpg

鳴瀧砥石有不同的硬度,軟的當作下地艷使用,硬的當作上地艷使用。原石像刃艷一樣處理成薄片,擦拭著使用。

6-地艷-3.jpg

地艷拋光,使用前用指甲把地艷片掐碎成這樣的小顆粒。

6-地艷-4.jpg

用指腹按壓著擦拭,可以完全清除內雲砥在「地」上留下的刮痕,使之變得光滑。

6-地艷-5.jpg

 

下地艷完工後的刀身,你可以看到內雲砥留下的刮痕已經被處理乾淨,刀身的樣子也有了顯著的變化。

6-地艷-6.jpg

用指甲把石頭掐成0.5厘米見方的小方塊均勻得排列好,上地艷是磨得越薄越好,太厚的話容易劃傷刃面。

6-地艷-7.jpg

上地豔的研磨完成,「地」整體變得更黑且更有光澤,地艷擦拭的效果完全體現出來了。

「地艷」的目的是將刀刃皮膚花紋和地沸等地鐵中的一切美麗引出。雖然是使用磨石進行的研磨作業的最終階段,也可以說是研磨過程中最重要的工藝。

7-擦拭-1.jpg

接下來是用金肌刷洗。金肌(鋼鐵鍛造時捶打出來的火花的主要成分)以適當比例與磁鐵礦(四氧化三鐵)、硃砂、氧化鉻、赤粉、金粉、刀劍油混合後用研杵在研缽中搗攪。

7-擦拭-2.jpg

混合物要像上圖這樣用吉野紙過濾,再塗在刀身上。其實就是跟茶包似的把混合物用吉野紙包起來,然後用這個包在刀身拍,拍的時候也就把混合物過濾出來了。7-擦拭-3.jpg

金肌塗在刀身上的時候,是這個樣子。

7-擦拭-4.jpg

用棉球(青梅綿)把金肌在刀身上均勻得塗開,讓「地黑」黑得更均勻。

7-擦拭-5.jpg

擦拭之後,遍體黑得明亮通透,這一道就算完成了。

刃取

拭完之後,整個刀身連刀紋都變黑了。 為了讓刀紋浮現出來,在這裡進行變白的工作。 這是日本刀作為美術品被對待而產生的化妝研磨的最大特徵。

接下來,就是做「精緻藝術」的「刃取」。刃豔的製作之前已經介紹過了,刃艷要按照刃紋的弧度大小剪成圓片,或用刀切割成菱形等更小的能契合刃紋的形狀。

8-刃取-1.jpg

把這些切好形狀的刃艷片放在內雲砥上,用手指按住,利用研磨產生的漿水把刃艷片磨得光滑。

8-刃取-2.jpg

盡量沿著刃紋搓揉,移動幅度大概是在2毫米左右,3-5次以後就把圓片旋轉30度。把手指放回原處,確認位置以後繼續搓揉。要有耐性,重複此步驟直到燒刃紋變成白色為止。理想的刃紋是宛如「秋白雲」。——這是研磨師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8-刃取-3.jpg

如何處理燒刃紋的弧頂,請依圖上輔助線。黃色線條是「刃」、「接地」交界線,用拇指按住紅圈處,以2毫米的幅度擦拭3次。然後移開大拇指確認位置。之後將刃焰片旋轉30度。重複這個步驟,直到黃線的輪廓變白。

8-刃取-4.jpg

這是另外一側,按住紅圈處反覆擦拭,直到輪廓變白。擦拭的方向是與刀身平行的,這樣可以避免燒刃線產生鋸齒。沿著綠色箭頭的方向,找點空閒,花點時間,直到整條刃線貫通。

8-刃取-5.jpg

刃取終於完成了!完成以上的擦拭工作,會讓你的刃線紋路朝向同一個方向,刃線下面的部分,用刃艷做成霧面,配在一起宛如「秋白雲」。

8-刃取-6.jpg

刀文是最顯眼的地方,同時也是決定其品質的重要部位。 有必要考慮刀整體的平衡,可以說是刀劍研師所擁有的技術、品味以及創造力最重要的表現所在。

9-棒研-1.jpg

磨鎬

刀刃的下一個工藝,根據流派多少有些不同,但打磨主要是用鏟子或磨棒將刀身的鎬地和棟磨亮。

從這裡開始,就是棒研工序了!棒研針磨是指用超硬針給棟和鎬地拋光,以增加金屬光澤度的過程。用到的工具有:超硬針、角粉(鹿角粉)、イボタ一種很硬的蠟粉)、仕上工具箱,等等。

9-棒研-2.jpg

9-棒研-3.jpg

9-棒研-4.jpg

 

 

9-棒研-5.jpg

先給要磨的鎬地脫個脂,角粉用鹼性水稀釋以後塗在鎬地上面,之後用紙巾完全擦乾淨。

9-棒研-6.jpg

 

工作前,將鹿角烤成粉末的「角粉」塗抹在需要針磨的這一面,打點臘粉,避免鋼製磨棒的滑動。

9-棒研-7.jpg

 

工作時用布把中指包起來,用拋光棒及刮刀在刀棟的位置慢慢滑行。如果刀頭打滑的話,難以修復。所以要特別慎重。雙側刀棟都磨完的話。刀棟拋光就結束了。

9-棒研-8.jpg

 

接下來是同樣的要領,用拋光的磨棒在鎬線上慢慢前進。研磨時要在同一個方向上,在磨棒落下和提起時也要注意,不要使刀身動。一定要耐心謹慎,盡量不要在刀身上留下不必要的刮痕。

9-棒研-9.jpg

 

鎬地的針磨工序終於特麼完成了。鎬地有著鏡子一般的光澤度。

下的這個部分的鎬地(表、裏)進行了條碼形狀()的細部加工。同時,從棟筋尖開始,在下面的庵(左右)用磨棒加入了同樣有條形碼痕跡的拋光研磨棒鏟狀的加工,這叫做《流》。 這是表示刀劍研磨師是自己負責研磨的簽名註記。

9-棒研-11.jpg

接著做「切先松葉」的化妝研。切先也是靠磨棒來保養的。

9-棒研-12.jpg

9-棒研-13.jpg

元處做一些打磨,用磨棒畫出被稱為「流」的線。 這個是刀劍研師的一種標誌。 研標線條數量和畫法根據研師流派的不同,也有所不同。

9-棒研-14擦拭之後,遍體黑得明亮通透,這一道就算完成了。.jpg

9-棒研15.jpg

最後一道工序是橫手的切先研磨

這樣刀劍研磨工序就是完成了。

10-1研磨切先及作出橫手筋.jpg

10-2橫手-2 (2).jpg

10-3差し切先.jpg

 

 

 

arrow
arrow

    梅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