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2025/03/07當天在會場看見一把日本打刀的解說牌,引起了梅哥的強烈好奇心,喜好日本刀的刀友們請一起協助驗證並提出見解來一塊兒玩賞吧。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一把日本打刀為何會有備前傳與相州傳的風格同時出現?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日本刀之誘惑

日本刀的形象鮮明、歷史悠久是玩家的夢想天堂也是代表日本文化之一,更是反映日本人民靈魂的一面鏡子。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日本刀的魅力誘惑,在於當您深入理解日本刀的製作工藝之美以及豐沛的人文歷史之後您就會更喜愛她囉!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鍛造日本刀需要精細的技術和層層加工,從煉鋼、鍛冶、打磨、雕刻、製作刀裝等步驟皆由不同的師傅擔當製作,充分展現細緻的日本工藝美學。

日本刀-五箇伝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首先,我們應該回憶一下日本刀的相關知識。日本刀的鍛造歷史有五大傳統流派,指的是五個主要的制刀流派,每個流派有不同的鍛造技術和風格。包括大和伝山城伝備前伝相州伝美濃伝,這五個傳統流派被稱為五箇伝。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認識,每個流派的起源地、代表人物、時間、技術特點和名刀。例如,大和伝來自奈良,以莊重風格為主;山城伝來自京都,線條優雅;備前伝以岡山為中心,注重實用性;相州伝在鐮倉,由正宗開創,強調實用與美結合;美濃伝位於岐阜,影響了後來的刀劍發展。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想知道每個流派的特點、歷史背景、代表刀匠以及名作。梅哥盡量用簡潔的結構來組織這些資訊,可能分為起源、各流派詳細介紹、技術比較、現代傳承等部分。同時要注意使用入門初學者容易理解的語言,避免過於專業的術語,但必要時需解釋清楚。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另外,個人對故事比較感興趣,希望了解這些流派背後的故事或傳奇刀匠的事蹟,希望可以適當加入一些歷史軼事,比如正宗與弟子們的傳承,或者名刀的經歷,以增加趣味性。可是寫太多、太雜又擔心初學者看不下去,就隨緣吧!

最後,總結部分想要強調這些流派對日本刀文化的影響,以及它們如何體現了不同地區的文化和時代需求。這樣我們喜好者不僅能瞭解基本事實,還能理解其背後的文化和歷史意義。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以下是關於日本刀「五箇伝」(ごかでん)的詳細解析。這五大鍛冶流派代表了日本刀劍工藝的巔峰,融合了地域文化、礦石特性與美學理念,至今仍影響著日本刀的製作與鑑賞。

一、五箇伝的起源與定義

平安時代(794-1185)至室町時代(1336-1573),日本各地因鐵礦品質、戰爭需求與審美差異,發展出五種獨特的製刀風格,合稱「五箇伝」:

1. 大和伝(奈良)

2. 山城伝(京都)

3. 備前伝(岡山)

4. 相州伝(神奈川)

5. 美濃伝(岐阜)

這些流派不僅是技術體系,更反映了地域文化的精髓。在日本刀大全(如下圖)這本書內有著詳細的說明,建議有興趣的刀友們可以購置參考。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二、五大流派的工藝與名匠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1. 大和伝(やまとでん)

背景:起源於奈良,與寺院勢力密切相關,刀匠多服務於僧兵集團。
特徵:
 刀身厚重,刃文多為直刃(すぐは)或小亂刃,展現莊嚴氣質。
 刀莖(なかご)多刻有「大和国住人」銘文。
代表刀匠:
1. 千手院派:以實戰性著稱,代表作「鬼丸國綱」。
2. 尻懸派:刀姿優美,多用於貴族護身。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2. 山城伝(やましろでん)

背景:京都的宮廷文化孕育出典雅風格,刀匠常受天皇與公家委託製刀。
特徵:
 刀身細長,刃文如「小丁子亂刃」似桂花綻放。
 地肌(刀身紋理)如「綾杉肌」呈現流水波紋。
 代表刀匠:
1. 三条宗近:傳說中「天下五劍」之一「三日月宗近」的製作者。
2. 粟田口派:以短刀聞名,作品多藏於皇室。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3. 備前伝(びぜんでん)

背景:岡山縣的砂鐵與地下水質極佳,戰國時代產量佔全國七成。
特徵:
 刃文華麗,如「互目亂刃」與「丁子亂刃」,地肌為「板目肌」。
 刀身帶有獨特「備前燒」紅褐色光澤。
 代表刀匠:
1. 長船派:名匠「光忠」的刀被譽為「斬鬼之刃」,織田信長曾重金蒐羅。
2. 福岡一文字派:源平合戰中平氏一族的愛刀。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4. 相州伝(そうしゅうでん)

背景:鎌倉幕府時代,刀匠「正宗」融合大和與山城技術,創立實用與美學並重的流派。
特徵:
 刀身弧度強勁,刃文如「沸出來」般閃耀,地肌為「杢目肌」。
 注重「沸」(にえ)與「匂」(におい)的金屬結晶對比。
 代表刀匠:
 正宗:被尊為「刀聖」,現存作品多為國寶,如「不動正宗」。
 貞宗:正宗弟子,作品線條更為銳利。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5. 美濃伝(みのでん)

背景:戰國時代因武田信玄等大名需求,發展出適應野戰的耐久刀劍。
特徵:
 刀身較短,刃文多為「尖り互目」,適合近身搏鬥。
 地肌粗糙但韌性極強,不易折斷。
 代表刀匠:
 兼元:號稱「關之孫六」,其刀「孫六兼元」可斬斷鎧甲。
 金重派:江戶時代轉型為新新刀運動先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三、五箇伝的流派技藝比較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四、五箇伝的現代傳承

1. 文化遺產:

 

• 二戰後日本刀一度被禁止製作,1953年恢復「重要無形文化財」認證,現存約200名認證刀匠。

• 備前「長船刀劍博物館」與岐阜「關鍛冶傳承館」定期展示古刀與現代復刻作品。

2. 技術挑戰:

• 現代刀匠須使用傳統「たたら製鐵法」還原玉鋼,需耗時半年才能煉出合格原料。

• 相州伝的「沸」結晶技術幾乎失傳,僅少數匠人通過顯微鏡分析古刀復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五、名刀軼事:五箇伝的傳說

• 山城伝的詛咒:豐臣秀吉曾將三日月宗近贈予德川家康,後因刀身浮現「新月紋」被視為不祥,輾轉流入東京國立博物館。

• 備前刀與妖怪:傳說長船派刀匠為除妖,將自身魂魄封入刀中,此類刀夜間會發出低鳴。

• 正宗の謎:正宗晚年因幕府猜忌隱居,其最後作品「無銘正宗」據說能辨識持刀者心性,惡人握之則刀身生鏽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六、總結:刀劍美學中的日本精神

五箇伝的技術差異,實質是日本多元地域文化的縮影:

• 大和的莊重象徵神道信仰,

• 山城的雅致反映王朝美學,

• 備前的華麗契合戰國霸氣,

• 相州的鋒芒隱含禪宗哲思,

• 美濃的剛健訴說武士生死觀。

刀匠在烈火中錘打的不是鋼鐵,而是對「無常」與「永恒」的終極追問——正如現代匠人月山貞一所言:

「一刀一魂,千年不滅。」

果然又是拉拉雜雜寫了一堆,回到正題,看了上面日本刀的相關五箇傳的流派之後,刀友們應該明白為何當日在會場上我會驚訝萬分,其實是梅哥的少見多怪啦!

好奇地研究了一下,為何會這樣呢?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一把日本打刀為何會有相州傳與備前傳的風格同時出現?

問題一:為什麼一把日本打刀會有備前傳和相州傳的風格同時出現? 問題二:依據圖片顯示,刀銘顯示是長船祐定製作的,屬於南北朝時代,而特徵裡既有相州傳也有備前傳的元素。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首先,我們先確認長船這個姓氏是否屬於備前傳。記得備前長船是非常有名的流派,所以長船祐定應該屬於備前的匠人。 但為什麼這把刀會有相州傳的特徵呢? 備前和相州在地理位置上可能有一定的距離,但歷史上刀工的交流可能很頻繁。

接下來,南北朝時期大約是13世紀到14世紀初,這個時期日本處於分裂狀態,戰爭頻繁,刀劍的需求大增。 可能促使不同地區的刀工互相學習,技術上有交流。 備前和相州作為兩大名產地,可能會有匠人流動或者合作,導致兩種風格的融合。

另外,備前傳的特點包括片鍛法和優美的刃紋,而相州傳可能更注重實用性和強度。 如果這把刀是長船祐定製作的,他可能在繼承備前傳統的同時,吸收了相州的技術,比如板目肌的處理或者砂流紋的出現。 這種融合可能是因為個人的學習經歷,或者是特定訂單的要求,比如為某個需要特定風格的武將製作武器。

還需要考慮當時的歷史背景,比如南北朝時期的戰亂導致刀劍需求增加,不同地區的匠人可能為了生存而遷徙或合作,從而促進了技術的交流。 此外,刀的主人大可能有特殊需求,希望刀兼具兩種流派的優勢,比如備前的鋒利和相州的耐用。

最後,應該總結這種融合是歷史時期技術交流的結果,加上匠人的個人創新,使得同一把刀上出現不同流派的風格。這一篇圖文太多,權且暫停,欲知詳細結論,敬請期待下一篇吧!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日本刀文化振興協會-3五箇傳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梅哥 的頭像
    梅哥

    梅氏家族(刀之界)

    梅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