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的由來和演变

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國範圍内的名門大族。亦即郡中顯貴的氏族

秦漢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遷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論親疏的文化内涵逐漸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貴賤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


 


「郡」是由春秋戰國到秦代幾百年间逐漸形成的地方行政區劃。春秋时,秦、晋、楚等國有邊地,后逐漸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國開始在邊地,面積較縣為大。戰國時在郡下設縣,逐渐形成縣统于郡的两级行政區劃制。秦统一中國后,分全國為36,后增加到40多郡,郡下設縣。郡、縣長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權组織的一部分。漢至隋唐继承了秦代的郡縣制。隋唐时代,往往州、郡的名稱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数时期稱「州」不稱「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區劃已經作廢。

但「郡望」作為專指某些地域某一名門望族的習惯用語,却保留下来。並與門閥制度紧密相連,在封建社会相当長的历史階段中沿用不衰。





堂號的由來


堂號,亦名郡號,是行政區域的建置,也是一個姓氏發祥的本源,后世深以源遠流長,懼有所失,立堂號而為信。

根據台灣省文獻會的解釋,其意義是這樣的:

木有本,水有源,木本水源,是說明每一姓氏發祥的過程,也是每個子孫慎終追遠的根據。數千年來,不論政治領域的擴張,天災人禍的遷徙,經濟環境的發展,即使天涯海角,卻沒有一家族會忘懷了他們的來自何處。這等倫理精神的凝鑄,家族觀念的團結,端賴一種若有若無的稱謂在維繫,這便是堂號

從這段解釋文字,堂號和郡望的意義,便十分明晰了。

不過,根據台灣省文獻會主任委員林衡道個人的看法,堂號和郡望在實質上還是有若干分野的。他認為,郡望是以兩千年前秦漢時期的郡名,作為整個家族追溯了祥之地的表記﹔在一般情形下,只要是同一姓氏,所屬的郡望便完全一樣﹔堂號,則是家族中某一支派另具深意的特殊表記,像著名的楊姓四知堂,是漢代大學者楊震的后裔謝姓的東山堂,是奉晉代名相謝安為始祖等等,便是所謂堂號的最佳說明。

郡望,絕大多數是距今兩千年前秦漢時期的地名,其地不外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每一個家族只要擁有世代相傳的郡望,便可以明確知道自己家族最初在中原的發祥地。





堂號與郡望,是本省人從血緣上尋的第二條重要線索。




在台灣島上,類似的例子也不少,以著名的台灣北市大龍峒陳氏家族來說,他們的郡望是,堂號卻是德星,他們認為,普天之下以為郡望的陳姓人士都是其同宗,但是只有德星堂派下的子孫,才是他們一祖所出,彼此具有直接血統淵源的家族一份子。

根據目前的了解,所謂堂號,絕大多數便是祠堂的名稱,而祠堂的名稱,又往往根據所奉始祖的功德而來,所以,在我國歷史上,許多有成就的人物,身后都會透過堂號的方式,把自己的榮耀留傳給后代子孫,使大家不忘祖德,以自己的姓氏,家族為榮,繼續不斷光大門楣。




堂號的名稱,有時候也會是建立祠堂者所取的,這種名稱,大多取自傳統的倫理道德,像忠義堂、孝思堂等等,其用意除了辨別血統,當然更有鼓勵子孫從善向上的意思。

關于郡望與堂號的區別,也可以這樣說:郡望是跟著姓氏俱來的宗族標記,代表著整個宗族最早的發祥之地和得姓源流﹔至于堂號,能夠追溯的時間和血統淵源,范圍便要比郡望小得多。所以,要尋找自己的,除了祖籍,堂號應該算是短程的線索,郡望則是長程的線索,兩者同樣重要。




除了幾個名門著姓,台灣的一般人家,大多是把堂號與郡望混為一用的,走到台灣的鄉村,只要稍為留意,便不難發現,同樣姓黃的人家,有的在大門門楣上書:江夏郡三個大字,有的寫的卻是江夏堂。這種現象,認真說起來,不但無可厚非,而且值得鼓勵和提倡,因為,在目前的客觀條件下,堂號的求得不易,郡望的歸屬卻眾所共知,堂號與郡望的作用既然全都是追本溯源,不忘所本,那麼,單憑郡望,也可以達成大家尋的願望和目的。




中國人的堂號和郡望,總數究竟有多少,目前已無法統計。不久之前,中原文獻曾對三百五十四個姓氏所屬的一百個郡堂,作了詳盡的統計和簡要說明,現在摘錄于下,以供有心人士尋根的參考:
濟陽郡──為丁、卞、江、柯、卻、陶、庾、蔡。
西河郡──卜、林、卓、靳、宰。
河南郡──于、山、方、毛、元、不、向、利、邱、俞、陸、褚、廉、種。
東魯郡──孔。
雁門郡──文、田、童、農。
隴西郡──牛、辛、李、時、彭、黃。
天水郡──尹、皮、艾、狄、桂、秦、、趙、嚴、上官。
平陽郡──仇、汪、巫、來、常、鳳、管、衛、歐、饒。
吳興郡──水、尤、沈、明、姚、施。
太原郡──王、羊、祁、易、武、祝、宮、溫、霍、閻、尉遲。
高平郡──巴、范。
南陽郡──白、束、呼、姬、許、隆、葉、翟、韓、樂、鄧。
京兆郡──申、史、宋、別、冷、杜、軍、宗、段、計、韋、晁、郜、浦、象、康、舒、雍、壽、酆、黎、皇。
勃海郡──甘、封、高、歐陽。
汝南郡──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藍
武陵郡──冉、華、龍、龔、顧。
下堂郡──包、尚、連、鮑、樊。
陳留郡──伊、阮、虞、謝。
上谷郡──成、侯、寇、榮。
沛國郡──朱。
晉陽郡──匡、唐、景。
新安郡──古。
武威郡──石、安、賈。
樂安郡──任。
馮翊郡──吉、雷。
中山郡──仲、湯、闌。
西平郡──池。
安定郡──伍、胡、席、梁、程。
東海郡──有、茅、徐。
河東郡──呂、薛、裴、儲、?
下邳郡──闕。
延陵郡──吳。
廬江郡──河。
北海郡──邢、郎。
平陵郡──孟。
彭城郡──金、劉、錢。
清河郡──房、傳、張。
東平郡──花。
博陵郡──邵。
山陽郡──岳。
榮陽郡──昌、潘、鄭。
臨海郡──屈。
范陽郡──簡、鄒、燕。
    ──查、晏、覃、富、譚。
高陽郡──紀、耿。
敦煌郡──洪。
    ──柏。
扶風郡──馬、班、祿、萬、魯。
千乘郡──倪。
會稽郡──夏。
河內郡──荀、司馬。
廣陵郡──貢、盛。
薛    ──海。
河間郡──凌、章、詹。
南昌郡──涂。
豫章郡──羅。
川    ──陳、鄔、賴、鐘。
護國郡──逢、邊、戴、稽。
餘杭郡──隗。
汾陽郡──郭。
琅琊郡──符、云、諸葛。
廣平郡──游、賀、談。
江夏郡──費、黃。
潦西郡──項。
平原郡──東方。
頓邱郡──葛、司空。
弘農郡──楊。
百濟郡──福。
內黃郡──駱。
江陵郡──熊。
鉅鹿郡──魏。
帗陵郡──蕭。
解梁郡──燊。
燕山郡──竇。
武功郡──蘇。
始平郡──翁、馮、龐。
濮陽郡──爰。




此外,在目前所能得知的中國家族郡望中,還有梁國、濟南、平昌三郡,所屬的姓氏仍待查考。

郡望,絕大多數是距今兩千年前秦漢時期的地名,其地不外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每一個家族只要擁有世代相傳的郡望,便可以明確知道自己家族最初在中原的發祥地。

 


郡望現象維持到现在,歸因於人們的尋根念祖的觀念意識。现在人們還是很重视自己姓氏的來歷和郡望,特别是现代寓居異國他鄉的華人,大都把自己的姓氏、郡望、家譜视為命根子,常常以同姓、同郡望來联宗認親。據資料统計,在今天台灣2300萬人口中,漢族占96.4%以上,幾乎每一個姓氏都保留着傳统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對故土先人的眷戀之情。台灣人早期每遇红白之事,多在門前懸掛標有郡望的灯籠,以示世人。

近年來隨着全球尋根熱的興起,海外炎黄子孫紛紛返鄉,旅遊觀光,尋根問祖。姓氏郡望成為全球華人追尋家世淵源,謁祖朝宗的重要依據。「姓氏郡望」這一傳统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團结海内外炎黄子孫,增强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等方面,仍具有重大的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梅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