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一探雲南【戶撒刀】在台灣的秘密基地….梅哥依照冰友的指示〜
來到了位於淡水的東巴文物館,這家充滿了藏族風情的小店卻沒有掛上招牌…
正確的店招名稱,依名片顯示是【東巴藝術民族風情館】
(插圖)
【東巴藝術民族風情館】
位於台北縣淡水鎮中正路256號的【東巴藝術民族風情館】,充滿著神秘的東巴文化氣氛,門口張貼的東巴象形文字,保證讓您一個字也讀不懂滴…。
美麗的店長黃小姐已經在這家東巴文化小館自辦進口雲南、西藏、新疆、尼泊爾等地,民族風情服裝、飾品以及唐卡、民族娃娃、藏飾、民族風布包與犛牛皮手工皮包、皮件、臘染、硨磲、紅珊瑚、綠松石、瑪瑙、蜜臘、轉經輪、法器、
苗族銀飾及各少數民族藝品,稱得上是琳琅滿目,令人喜愛的民族風情!
據黃小姐告知,去年有進一批【戶撒刀】,但是已被民族文化研究者整批盡數購買,已無餘刀了,若再有進貨時,就依我留下的電話資料通知我。
既然無刀,就順便欣賞這的東巴藝術民族風情館,只見裡面的裝置藝術品還真是我個人喜愛的民俗文化,也順便就採購了幾樣紀念品回梅莊啦!
(插圖)
【東巴文化】
東巴文化是納西族的傳統文化,她是一種宗教文化,因東巴教而得名。東巴文化的主要傳承者--東巴(智者),是納西族最高級的知識分子,他們大多數都集歌、舞、經、書、史、畫、醫為一身。
東巴文化最令世人矚目的是東巴文,它是世界上少數還在使用著的象形文字,被譽為是文字的「活化石」。
(插圖)
【美麗的民族—納西族】
納西族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分佈於雲南、四川和西藏的交界處的麗江及其毗鄰地區。納西族最具特色的除了納西美女之外就是納西族的文字《東巴文》,東巴文是一種兼備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文字形態比甲骨文還要原始,被認為是世界上唯一仍然活著的象形文字。
(插圖)
關於納西族及東巴文化
納西族主要聚居于雲南省麗江市,其餘分佈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裏及西藏的芝康等縣。據史學家考證,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西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現有人口為324679人。
自古以來,納西族與漢族交往密切,因此大多數人會講漢語,直到如今,納西族的飲食起居、生活習俗、民族文化等方面仍保留有古中原漢族文化的特徵。
納西族熱情好客,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一直到現在,還保留有遊牧民族的特徵,在麗江可經常看到架鷹帶狗外出打獵的青年男子。
納西族女子勤勞賢淑,相夫教子,操持家務,服飾上披星戴月,以示早出晚歸。納西男子琴棋書畫,儒雅之士頗多,青年才俊不盡其數;納西族重視文人,但當國家蒙難之際,不乏血性男兒,在麗江玉泉公園內立有《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以紀念抗戰時期,在台兒莊等戰役血灑疆場,馬革裹屍的納西族將士。
【東巴】為藏語借詞,在納西語中意為智者,特指東巴教祭司,東巴集巫、醫、藝、匠於一身,是納西文化的主要傳承人。東巴文字被譽為目前世界上唯一還活著的古象形文字,至今仍在用來寫經、作文,記帳、通信,在人類文字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
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納西族的語言是納西語,一般歸入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它有兩種文字《東巴文和哥巴文,》其中《東巴文》一種原始的圖畫象形文字,主要為東巴教徒傳授使用,書寫東巴經文,故稱東巴文。
東巴文字被認為是《木跡石跡》,即見木畫木,見石畫石。所以 東巴文被當今學者們認為比巴比倫楔形文字、古埃及聖書文字、中美洲瑪雅文字和中國甲骨文字顯得更為原始古樸,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然活著的象形文字,被視為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
這種古文字對於研究比較文字學和人類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是人類社會文字起源和發展的【活化石】。
東巴古籍由東巴用東巴文字寫成,其內容涉及天文、曆法、醫藥、哲學、歷史、宗教、文學、藝術等諸多領域,這些古籍被稱為<<東巴經>>。
《東巴經》內涵豐富,是研究納西古代哲學思想、宗教民俗、社會歷史、倫理道德、民族關係、文學藝術、語言文字諸方面的珍貴資料。因此《東巴經》又被稱為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插圖)
東巴經有2萬餘冊,中國藏有9000冊左右,流失海外尚未追回的有1.1萬冊左右。
國內主要收藏在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巴文化研究所(麗江)、麗江市博物館、北京圖書館、雲南省麗江縣圖書館、中央民族大學、雲南省圖書館、臺灣省國立博物館等。
國外主要收藏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哈佛大學博物館、柏林國立圖書館和倫敦大英博物館。日本、奧地利、義大利、加拿大等國也有部分收藏。
(插圖)
由於歷史原因,東巴文化的傳承曾出現過停頓的情況,從1995年開始,一些試點學校的教育中開始引入東巴文化。
隨著東巴文化知名度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人士對東巴文化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有人在專門進行研究。
但也有不樂觀的地方,一些外地商家在麗江為謀利,在自身對東巴文化知之不多的情況下,在旅遊紀念品上胡亂編造一些東巴象形文字,誤導和欺騙了消費者。
但不論怎麼說,納西族創造了兩種古文字,而且至今還使用著這兩種古文字,這在世界文字發展史上的確是個奇跡。
(插圖)
東巴象形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著的古象形文字,是文字史上的活化石。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東巴象形文字在研究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等領域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工藝美術設計方面,東巴象形文字也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雲南納西族的東巴文字
東巴古籍用東巴文字寫成,其內容涉及天文、曆法、醫藥、哲學、歷史、宗教、文學、藝術等諸多領域。僅就文學而言,東巴古籍中沉睡著一個完整的神話世界,足以與昆侖神話、蓬萊神話相媲美,同時蘊藏有大量宇宙譜式史詩與英雄史詩。
東巴音樂分經文唱腔、伴奏樂、伴奏樂器等幾個部分。它凝重莊嚴、豐富多變,堪稱原始音樂的活化石。
(插圖)
東巴繪畫用於各種道場,分竹筆劃、紙牌畫、卷軸畫三種,另有用東巴文字寫成的《東巴畫譜》。《神路圖》是東巴繪畫的代表作,它長約17米、寬約24公分,上繪三界以及360多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有人稱它是中國美術史上的直幅長卷之最。
(插圖)
東巴舞蹈有近百種,動物舞、器物舞、燈花舞、戰爭舞等是其精華。最具意義的是東巴舞蹈已提煉出自己的舞譜系統,並用東巴文字記錄于《東巴舞譜》(教冊)之中。其中,記錄有46種舞蹈的動律、場位、路線、姿態。據有關專家考證,它的產生比著名的西班牙拉班舞譜還要早許多世紀。
(插圖)
東巴工藝分草編、木雕、面塑、泥塑、紮花、剪紙幾類,具有樸素、稚拙、生動、自然的藝術特點,素為文化藝術界收藏之珍品。
東巴儀式共40餘種,較為熟知的有祭天、祭地、祭星、祭署(龍)、祭風等大典。
由於納西族是古羌人後裔,東巴文化的底層散發著濃厚的草原氣息。隨著納西族先民的不斷南遷,隋唐時代的東巴文化已滲透有大量的本教、佛教文化因素。明清以降,由於與漢文化的交流日漸增多,道教文化對它起到了一定的豐富作用,使它的農耕文化色彩不斷顯彰。當然,其主體乃是納西族先民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以及對自然、社會、人類的認識。
東巴古籍的收集、翻譯和研究,始於19世紀下半葉。當時的歐洲已先後產生了神話學派、人類學派、宗教學派,這使得西歐的知識份子都用新的文化學眼光看待世界各國新發現的文化。在這種背景下,東巴古籍首先引起英法傳教士和文化人的注意。
(插圖)
東巴文是一種兼備表意和表音成份的圖畫象形文字, 是一種十分原始的圖畫象形文字,從文字形態發展的角度看,它比甲骨文還要原始,屬於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態,最早是寫畫在木頭和石頭上的符號圖像,後來發明了紙,才把這些符號圖像寫在紙上,成為東巴文經典。由於東巴掌握這種文字,故稱東巴文。
(納西東巴文與古漢字對照表)
(插圖)
東巴儀式共40餘種,較為熟知的有祭天、祭地、祭星、祭署(龍)、祭風等大典。
由於納西族是古羌人後裔,東巴文化的底層散發著濃厚的草原氣息。隨著納西族先民的不斷南遷,隋唐時代的東巴文化已滲透有大量的本教、佛教文化因素。明清以降,由於與漢文化的交流日漸增多,道教文化對它起到了一定的豐富作用,使它的農耕文化色彩不斷顯彰。當然,其主體乃是納西族先民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以及對自然、社會、人類的認識。
(插圖)
東巴古籍的收集、翻譯和研究,始於19世紀下半葉。當時的歐洲已先後產生了神話學派、人類學派、宗教學派,這使得西歐的知識份子都用新的文化學眼光看待世界各國新發現的文化。在這種背景下,東巴古籍首先引起英法傳教士和文化人的注意。
(插圖)
東巴文只有1400多個單字,但詞語異常豐富,能充分表達細膩的情感,也能記敘說明複雜的萬事萬物,還能寫詩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書寫並保留下來的經文共有兩萬餘冊。卷帙浩繁的經書,內容豐富多彩,涉含哲學、歷史、天文、宗教、巫醫、民俗、文學、藝術等各方面,堪稱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舉例:下圖是《怕》字,人害怕會發抖之意。
(插圖)
備註:納西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的一支,納西族正式定名於1954年,當時依據大多數納西族人的意願確定了這個稱謂。歷史上納西族有過多種稱謂,兩漢、魏晉時稱「麼沙夷」,唐代到清代稱為「麼些」,近代被稱為「麼些」、「摩梭」及「麼西」等。納西族西部20多萬人自稱「納西」,東部數萬人自稱「納」、「納汝」、「「納恆」等,近年來摩梭人往往特指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