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狩獵刀
過去數百年來,日本傳統的山中獵人,為了在艱困環境中打獵、維持生活,靠的就是一把製作精良的狩獵刀,以便在溪流或山林行進間發揮實用的效果,為了適應各種環境的需要,狩獵刀具也發展出各色各樣的造型,不但可以當刀具用,也可以當工具使用。
梅哥因為一開始就收藏金光師的手工獵刀,所以對歐美手工獵刀特有興趣,前幾年在實體刀店及網路上,瞧見西方的獵刀給人一種剛強驃悍的味道,所以初期收藏的都是格鬥刀及軍刺、獵刀等款式之直刀較多。
隨著收藏刀具愈來愈多之後,逐漸發現除了日本武士刀以外,日式的狩獵刀也有許多很棒的刀具,東方的日本狩獵刀在外型上不若西方小獵刀有華麗亮面的刀刃與手柄流暢的線條,但是手工鍛造的日本和式刃物就是耐看與別有韻味。
和式刃物
和式刃物即為日本傳統之狩獵刀,標準之和式刃物均係採用與日本武士刀之傳統鍛造技法,用古地鐵、煉鐵古鋼材數百層鍛打而成。
其刀形、刃身之折疊花紋、柄、鞘之技藝與材質等,都是樸實無華,古意盎然,如畫作之可以遊,細賞把玩情趣橫生,觀賞性極高,且數量皆為限量製造,極具收藏價值及增值性。
以日本武士刀之傳統鍛造技法法打造的日式狩獵刀,採鐵與鋼相結合,和式刃物擁有三樣特徵:
(一)擁有良好切割性,及平衡手感 。
(二)鋼材部分硬而薄,包夾在鐵裏的鋼,會順著磨刀的角度,依序往上露出,永保刃口鋒利 。
(三)經水淬火刃口形成波浪紋路,甚至起微妙的晶化而泛藍光,渾然天成的美感實歐美刀具無法比擬。
三大品牌和式刃物
和式刃物古樸無華然而品賞把玩時更卻具有一種粗曠中不失細巧靈性的感覺。
在台灣比較出名常見的三大狩獵刀品牌計有【關兼常】、【佐治武士】、與【晶之作】,三者均以製作劈柴刀、開山刀、鐮刀、溪流刀與料理刀為主。
傻傻分不清剣鉈與腰鉈
劍鉈和腰鉈的差別
幾年前玩刀初期之際,南下看見竹子夫鍛打一把開山刀,他稱之為【劍鉈】,當時我實在是搞不清楚這是什麼意思?更別說後來又出現個【腰鉈】之名稱?
拜研究晶之刀具所賜,終於瞭解日本和式刃物所稱之【劍鉈】,在台灣的名稱相當於開山刀,就是野外及戶外刀具、工具等的名稱。刀具尖型的即為劍鉈,平頭的就是腰鉈。
腰鉈--日式柴刀
腰鉈就是日式柴刀,鉈的刀片和手柄有一定角度,再加比較厚重的刀身,在劈砍方面很給力,刀柄末端凸起可以避免在大力劈砍時刀從手裡滑脫。對付枝幹非常好使,又兼顧劈柴。功能基本可以替代輕型手斧,重量又比手斧低,非常適合野營和山林攜帶。柴刀分為片刃和兩刃,片刃更鋒利,但是比較脆弱,兩刃鋒利度不如片刃,但是比片刃堅固。
劍鉈--日式萬用刀
日本傳統的山中獵人,為了在艱困環境中打獵、維持生活,靠的就是一把製作精良的狩獵刀,以便在溪流或山林行進間發揮實用的效果,為了入山適應各種環境的需要,發展了劍鉈—日式萬用刀,劍鉈的輕薄與強韌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劍鉈原本只是獵人們在上山時拿來開山路使用的,但是獵人也把劍鉈拿來解體獵物以及料理用。狩獵刀具也發展出各色各樣的造型,不但可以當刀具用,也可以當工具使用,劍鉈也有多種式樣造型變化,如下圖。
【土佐打和式刃物】
日本土佐是一個有四百年製作鍛造刀歷史的古城,土佐的手打刃物從以前就有很高的評價而製作【晶之】名刀的【豐國鍛工場】,在士佐已有五代的歷史。
在廠內可以看到完備的鍛造、熱處理、及加工機器,它不僅是一個打鐵鋪,而是個一貫作業的製刀工廠。
晶之採用日立安來鋼的《青紙》和《白紙》作為刀刃鍛料的【硬鋼材】,此鋼材經證明十分適於【軟硬鋼材合成鍛造法】,軟鋼材就是《鐵》。
梅莊現珍藏有台灣比較常見的三大狩獵刀【關兼常】、【佐治武士】、與【晶之作】唯獨想要再收藏的就是同樣出自土佐打刃物【秋友義彥】囉!
土佐刃物--秋友義彥
秋友家是從明治、大正、昭和到平成,跨世代的手工刀名匠家族。
初代秋友好治主要從事斧的製作,材料以就地取材為主。
二代秋友義光,以現場柄材取材較容易的角鉈為主要創作方向。爾後,通稱「柄鐮」的角鉈是土佐代表的山刀,也被日本全國各地愛用。
三代(現在)秋友義彥,十五歲就與第二代傳人也就是他的爸爸—義光學藝。二十歲獨立後以在九州得到熱烈迴響的角鉈為原型,開始製作各種工法的刀具,與土佐打刃物同樣的大多使用安來鋼鍛造法。
秋友義彥開發使用與日本武士刀同樣製作方法的「甲伏造」,刀刃中心為極軟鐵的心鐵,外用安來鋼包裹鍛冶,並且加上傳統熱處理技法「本燒」的製做法為根本,出產各式各樣的作品,此傳統制法如要完整呈現出來需要高度技術和經驗。
這種以日本刀構造制法雖然困難但也最受歡迎,秋友義彥由他自己研發的鉛熱處理中燒出的漂亮刃紋,在加上百分之百手工用天然砥石研磨而成之刃面,散發著有如日本武士刀晶瑩剔透的美麗刃紋,成為高級精緻且兼具實用性的獵刀。
所以,甲伏造的劍鉈不僅沒有被傳統技術束縛而喪失實用性,還兼具輕薄堅韌且容易磨等的高性能。這是一把奇特的山刀,外觀看起來雖與一般山刀相同,但是卻擁有日本武士刀的內涵與靈魂的獨特山刀!
㊣日式刀具的〜製作方式:
鋼與鐵的完美結合,是傳統日式刀具的製作方法,這與歐美國家用全鋼製作在工序上有著明顯的區別,正規的武士刀也是用這種方法製造,工匠們一代傳一代,即使到今日,工序技法大體得到良好的繼承。
日式傳統刀具的做法是將燒得紅火的鋼材用鐵錘來回折疊鍛打,歐美刀具極少用這種方法製造,而且歐美刀具所用的材料是全鋼材,而日式刀具是用鋼與鐵的複合材質所做的。
- 淬火是用油來進行的,而日式刀具在熱處理上是用冷水進行急速冷卻,這樣可以使鋼材的硬度與耐磨性提高,但如果使用單一鋼材用水淬火就容易因冷卻速度過激而導致鋼材出現裂紋。
◎所以為了突破製作工序的難點,鐵與鋼的結合是合乎科學原理的,鐵在鍛燒過程中可以緊緊包住受熱易變形的鋼,防止裂紋出現。
◎而歐美刀具使用單一鋼材在油裏淬火而逐步冷卻,其優點是能控制刀形的穩定性,使刀面不易出現裂紋,但是刃口的硬度自然就要降低。
◎而且日式刀具在錘鍛過程中所噴出的火花大多是含在鐵裏面的雜質,經敲打後鐵質精純,為淬火過程奠立了良好的基礎,日式現代手工傳統刀具是承襲了古代日本的製造工序。
☆ 鐵與鋼相結合的科學特徵包括:
1. 具備了良好的切割性能,及平衡的手感。
2. 鋼材部分硬而薄,在研磨處理上較易於進行。包夾在鐵裏面的鋼, 可以順著磨刀的角度,就算刀片的寬度已經磨得變窄了,但是刃口鋼層依序往上露出來,所以刃口永久保持鋒利與堅硬。
3. 如果整刀用全鋼製作則淬火時容易出現裂紋,不利於使用,而且研磨時因整鋼硬度高,接觸面積大,自然不易研磨。刃口堅硬、好研磨、切割性能好,手感平衡與配重的優越性是日式刀具所獨具。經水淬火的刃口自然形成水波紋,有些甚至起微妙的晶化現象而泛藍光。
4. 在握把上的設計及使用材質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日式刀柄一般都是採用上好的木料直接削鑿成刀把,雖然外形樸素簡單,但是重視人體工程學,握感極好、又容易更換,握柄木把粗澀容易掌握,有極佳防滑效果,即使和猛獸決鬥時濺上獸血也能穩穩的抓牢刀柄,設計者甚至在握柄包上皮革,力求完美的抓握感與防滑設計。
而歐美式握把雖採用高貴的天然材質,如鹿角、寶石、貝殼、貴金屬、象牙等,也用工業化生產的膠木把,感覺上比較貴族化,但握感比較生硬而且損壞時不易更換。
5. 鋼和鐵的結合處會出現一種非常微妙的水波紋,就像浮在水面的油膜一樣,這紋路代表著工匠的深層精神面貌,把玩觀賞饒富情趣之樂,愛刀人勤於擦拭保養,彷彿與它對話,懂刀的人來玩賞感覺就像鍛冶師和愛護者的共同協作而賦予了和式刃物新的生命力。
㊣日式刀具〜使用上的優越性:
一把刀的設計除了握感、稱手與平衡之外,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切割性能,日式刀具必需刃口堅硬而且鋒利無比,因為切割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工作效率,甚至經濟效益。
例如日本料理的生魚片用刀,必需是薄刃快刀,才不至於將纖細的魚肉纖維給切爛,如果用家用菜刀切生魚片想必效果相距不小,另外如園藝盆栽及果樹修剪與接枝用的鋏剪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切口不夠整齊俐落將影響到植物的生長,再如獵熊刀與野外求生刀都必需一刀見效。
日式刀具在功能性的完美設計獨步世界。由於是採用天然材質,手工製作,用水淬火,因此與工廠批量生產的不銹鋼刀具自然不同,使用後必需擦拭乾淨,並將表面水份擦乾後擦上防銹油,使刀達到最佳的養護效果。
好刀自然要用心保養,長期置之不顧就容易長茶褐色鏽斑,這也是天然鋼與工業用鋼的一個區別點,在保護過程中也是人與刀之間對話的進行。
經過一段時間人與刀的交流自然培養出人如其刀,刀如其人的獨特氣質,這種品刀格調是不銹鋼刀具所不能比擬的。
上權名家刀品
上權名家刀品則以晶之的刀具為主,近年也代理佐治武士刀具。在這裡可以看見較多的日式刀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