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鑑賞
義豐美術是《日本刀原理》、《蒔繪與金工之美》之作者許耀華老師創建的藝術網站,包括京三條古美術及刀劍藝術網,中國、歐美及日本等地區古美術欣賞交流。
許耀華老師收藏的日本刀都是難得一見的精品,主要原因當然是因為他的獨特美學見解以及對日本刀藝術的豐富涵養知識,梅莊有機緣與朋友專程去了嘉義與淡水等地向許老師學習日本刀鑑賞知識。
前次有機緣在淡水欣賞到兩件寶物【古月山】與【一貫齋義弘】,這兩把日本真劍都是具備有雙證件(認定書與登錄證)。其中【一貫齋義弘】更是奇特,它連刀裝都也有認定書!
詳請參閱日本刀工藝之美【古月山】
【丹波守吉道】
許耀華老師這位日本刀達人所收藏的古董刀劍,無論是在品相的完整、鍛造的技術、淬火刃紋的驚艷、刀刃研磨的等級,以及裝具的藝術等方面,在在都是萬中選一的精品頗具收藏價值與增值性。
今天就特別來介紹一下這件符合真、精、絕、美、稀,五項收藏要件的日本真劍【丹波守吉道】。
丹波守是個日本地方政府的三品官名,「藤原吉道」是兼道的第三個兒子,他與兄弟四人一起來到京都,並在文祿四年(1592)受封為丹波守。所以刀莖銘刻【丹波守吉道】,後來子孫枝繁葉茂,並有子孫移居大阪城,因為祖德流芳,派下子孫全都銘刻【丹波守吉道】。因此吉道區分為【京都】與【大阪】兩脈,留在京都的門下一脈,第一代就稱為吉道京初代、吉道京二代….直到吉道京七代。遷移到大阪城的一脈,就稱為吉道大阪初代、吉道大阪二代,詳如下述。
【丹波守吉道】的歷史沿革
吉道初代《慶長—山城》
「丹波守吉道」「丹波守藤原吉道」三品。兼道的三男。祖國為濃州關。跟被稱做是志津三郎兼氏第九代的後代的父親兼道一起,兄弟四人在文祿二年二月服侍二条殿下回京的路上一起到了京都,居住於西洞院。
文祿四年(1592年)收封為丹波守。一直到寬永(1624年)十四年為止都還有日本刀作品。逝世年不詳。雖有打造刀、打刀及短刀(脇差),但刀的數量很少,幾乎都是打刀及短刀。
作品多是刀身寬度由刀尖延伸,平造的小打刀在刀尖彎曲曲線更是強烈明顯。刀身為板目上面附有地沸(降溫時刀身形成如銀色砂子般顆粒)刀側身則有如木紋。
刃紋有小波浪紋(互之目亂)大波浪紋(のたれ乱)及大亂等,以相州傳為目標的大規模的刀非常多,刀(鎺)底端的刀身開始仔細鍛造延續往上範圍漸漸增廣,刀身中砂流猛烈,荒沸(鍛造時鐵急速降溫造成的物理變化)時形成的小顆粒也很多。一直晚年都是完成像這樣子的簾刃刀紋,二代以後的吉道皆十分擅長。
帽子(鋩子,刀的前端)筆直到尖端後圓形返回,以及逆衝橫掃而上的掃掛,像這樣凹陷的帽子被叫做是三品帽子。大多數的銘文都是刻上丹波守吉道,且因為「丹」這個字的寫法有如船帆的形狀而被稱做是「帆掛丹波」。
吉道雖然後來分為京都及大阪兩邊,代代都繼承著吉道的名字,但京都丹波與大阪丹波對於守字的刻法不同,因此並不會造成混淆。另外,這個被叫做是伏見丹波的銘文,雖然沒有關於這個工法是初期銘文的確切論點,但伏見丹波有很高的可能性是京城初代早期打造的作品。
【丹波守吉道】京都與大阪分派的價格解析說明:
吉道(初代)
初代大道的三男。於美濃出生。因為「丹」字寫法如同船帆形狀的關係,因此被稱為帆掛丹波。「丹波守吉道」「丹波守藤原吉道」的刃文,有如小波浪曲線細沙流般的簾刃風情。
吉道(二代)
被許可使用十六葉的菊紋。之後每代皆刻印菊紋,以精美工法鍛造出簾刃刃文。
【三品姓】。可以說是吉道一門特色的帽子(鋩子,刀的最前端反縮弧度)又稱作是三品帽子。「丹波守吉道」的刃文有小波浪曲線、簾刃以及菊水刃砂流。
吉道(三代)
早逝的關係,作品數量不多。「丹波守吉道」刃文,與上述相同。
【吉道大阪丹波初代】
京都初代吉道的二男,被稱為三品金右衛門,在正保年間受封為丹波守,寬文七年約莫是七十歲左右的年紀。此時的工法已經不切割菊紋,作品刀身地鐵為小板目,刀身刃文為簾浪菊水刃紋。
吉道雖然後來分為京都及大阪兩邊,代代都繼承著吉道的名字,但京都丹波與大阪丹波對於守字的刻法不同,因此並不會造成混淆。
另外,這個被叫做是伏見丹波的銘文,雖然沒有關於這個工法是初期銘文的確切論點,但伏見丹波有很高的可能性是京城初代早期打造的作品。
五幾內—山城(京初代)丹波守吉道(元和年間)
美濃國兼道的三男(初代伊賀守金道的弟弟),與父親共同上京一直製刀道寬永十一年,於文祿四年受封為丹波守,與哥哥一起被任命為京五番鍛治。
初代並不雕刻菊紋作品數量極為稀少,刀身紋路(地鐵)為板目,擅長鍛造像是大幅度曲線及不規則的砂流等形式的刃文。由於丹字寫法有如船帆形狀的關係又被稱做是「帆掛丹波」。
這個作品刀長二呎二吋三分,刀背彎曲四分,原幅度一吋一分,刀背厚度二分三厘,鎬造庵棟大鋒刀尖,刀莖(刀身埋入劍柄部分)為角棟栗形平造,庵棟處有一釘孔。刀身地鐵紋路為板目肌,刀紋為溫潤的大亂沸紋簾刃如流沙般樣貌,鋩子直彎到前方尖端處後返回。
刀(京初代)銘文 丹波守吉道
刀長二尺四吋四分,刀背彎曲六分,元幅度一吋,鎬造庵棟中鋒刀尖,保留原貌未經修飾的刀莖(刀身埋入劍柄部分)為劍形,庵棟處有一釘孔。刀身地鐵為板目肌,流動的地沸刀紋溫潤的大亂沸紋簾刃如流沙般樣貌,鋩子直彎到前方尖端處後返回延伸曲線較長。初代作品守跟吉二字較接近。
刀(京初代)銘文 丹波守吉道(元和年間)
刀長二尺三吋三分五厘,刀背彎曲五分,原幅度一吋五厘,前幅度七分二厘重量200,庵棟中鋒刀尖,刀莖(刀身埋入劍柄部分)為角棟栗形平造,庵棟處有一釘孔。刀身地鐵小板目肌刀身刃紋直燒出長且崩亂的刃沸如流沙般樣貌,下方逆丁字形成整體簾刃刀紋,鋩子前端小圓弧返回。銘文的波字的左邊刻劃有如セ的形狀是後期的作品。
打刀(京初代)銘文 丹波守吉道
刀長一呎三寸,刀背彎曲二分,原幅度一吋二,刀背厚度二分六厘,保留原貌未經修飾的刀莖(刀身埋入劍柄部分)為角棟栗形平造,庵棟處有一釘孔。小板目肌刀身沸騰形成彎曲刃紋且簾刃刀紋上有明顯的砂流痕跡,鋩子上不規則沸崩刃紋極深有如火焰掃過後折回。後期作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