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_秦祥麟刀劍展(1)刀藝桃花源
2013年的Jimmy Chin 刀劍展,挑了風水寶地—台北市小巨蛋的星光廳展出。
【刀藝桃花源】
《台灣刀藝發展協會》配合此次刀展,特地在會場一併發放紀念徽章,所以就約了幾位刀友,星期天早晨在台北小巨蛋館場門口的全家超商見面。
梅哥與幾位刀友在小巨蛋館場前,邊喝著香醇的咖啡,聊刀高興快樂之際,也忘了此時身處於大馬路旁邊,說著就掏出隨身EDC拿出來比劃解說啦!
瞧這連續動作…..梅哥講的跟真的似滴…瞎扯!
突然有人收刀玩起鋼筆來啦!
大羅的這幾支筆,顏色可真漂亮!
第一次見到,收藏鋼筆的布包袋,還真精美呢!
所以說,《刀與筆》以及漆藝作品等等,都是藝術品呀!
【闔府同樂】
這時後一位刀友帶著老婆、孩子來領刀藝徽章,見到此時情景,內心喜悅不已,這才是《生活》,這才是《包容》。玩刀的樂趣是可以合家歡樂,只要全家抱持著欣賞工藝之美的角度來把玩刀藝,誰說刀不是一件藝術品。
【刀友入門道】
今天一位台北市的刀友林先生,見到了刀藝協會的貼文,也特地來此地會合,原來他只拿了倆百元要買刀藝協會的徽章,經過解說須要是正式會員才可以免費贈送一個徽章之後,他當下就到超商領錢繳交正式會員費1200元,加入《台灣刀藝發展協會》的正式會員啦!
有位新進刀友入會,梅哥與其他刀友真是歡喜,特別問啦,您怎會加入我們《刀藝協會》呢?他說是因為周圍許多朋友都加入了,他對手工刀也很有興建,就也隨之加入囉!《各位道友呀…知道這代表了甚麼意義了吧!》
【刀藝徽章】
眾人正在小巨蛋前,華山論劍,文墨飛舞之際,軍刀張來啦!
果然是《台灣刀藝發展協會》最佳代言人!
他先把刀藝協會設計的徽章巧妙的用筆將刀柄尾繩孔塗黑,用以區別與刀柄固定柱的不同處,也比較美觀好看,再用魔鬼氈黏貼在帽子上與臂膀上,還真是好看呢,正式會員們不妨試一試這種方法。
【漆藝工坊】
無論是每年度一次的台北刀展,或是吉米秦的刀劍秀展,每次賞刀回家後就是一陣懊惱,又是沒有好好地欣賞盧關中老師的漆藝作品!
所以,今次賞刀改個參觀動線方向,先從欣賞美麗的漆藝起頭吧!
每年刀展都是第一天去賞刀,今年因為展前不知道日期?等知道後是11/23舉辦時,表訂日期已排定行程,就約了幾位刀友第二天來賞刀啦。
每一次刀展賞刀之時,總是有看不完的美刀之作,或是與台灣本土刀匠們,有說不完的話題….加上在與刀友賞刀快樂聊天的氛圍之下,不知覺間,時光飛逝。對於許多參展的美好工藝品,總是遺漏許多….。
所以今次的刀劍秀第一篇,就訂個【刀藝桃花源】的名稱吧,別寫刀啦,要讓網友知道刀展也有許多漂亮美麗的工藝作品,是可以與家人一起來做親子活動的好地方,這也是我們幾位刀友一致在努力推廣的【刀與生活】的另一個面向。
【精品工藝】
【好書介紹】
上次南部同學北上,專程陪同屈子夫婦到《誠品松菸旗艦店》逛街時,隨口在誠品書店問了有無《刀的書籍》?店員依著電腦只查詢到這一本《圖說刀事典》,雖然知道在刀藝協會的FB上並無好評,但是,有燈就有人!
秉持著《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的精神,【刀藝桃花源】就是需要有人來做這些事呀!批評的同時,有些人就忘了?您自已為何沒來做這事呢?
【日本刀原理】
回想,國中年少時期第一次入手的日本武士刀,對其刀刃令人驚訝的鋒利度,以及刀裝精緻度,心中總是念念不忘。當年也就是像導演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與台灣電影新浪潮的時代,那樣的情況下玩刀,後來因緣際會才又重新燃燒起對刀的喜愛。
因為,年少時把玩過日本武士刀,對其工藝性充滿了喜愛,無時不刻地想要擁有一把屬於自已欣賞的日本武士刀,所以進入刀界之初,就是先去網路上查詢有關武士刀製作的原理與如何鑒賞日本武士刀,也就是這個時期,看見了《柴犬》寫的【鐵與漆—漆藝與刀劍的創作與研究】,相當地推崇他在刀藝創造研究上的造詣,在我心目中的他,根本上就是一個江湖武林中的奇葩呀!假以時日,必成大器。
話轉回來,第二個讓我對日本武士刀有點認識的就是這本【日本刀原理】的作者許耀華先生。
本書以文化探尋之筆觸介紹日本刀劍之實質層面,且內容也提及日本刀精神與藝術層面的探討,寫作方式也盡可能地通俗化,力求以科學精神、美學視角為切入點,使讀者重新認識日本刀的趣味性與人文性。
全書為求完整呈現日本刀之美,內頁皆以全彩印刷,透過精美的圖片,更能感受到日本刀的精神。
(以上來自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11982)
相信有許多刀友與我一樣,對日本武士刀深深的著迷,但無奈台灣對於這方面的資訊極少,網路上的資料也參差不齊,這次在吉米秦的刀劍展上,多謝《徐耀祖》先生將之引進推薦呵!
這本書的內容真是豐富,作者許耀華先生以詳細的角度分析日本武士刀的製作原理,並由歷史、文化的角度切入。
書中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來介紹武士刀的各個部位、特色,並對不同地區、不同時空的刀匠做出比較,中間還特別注入中、日刀劍的交流、異同之處。最後,再以日本刀的禮節、基本的構形做結語。
感想是,早有這本書出現,梅哥就不會如此累啦,所以,極力推薦此書,更感謝徐耀祖先生對刀友們的貢獻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