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街大院子】-1
溫州街大院子位於前台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與前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近。
溫州街位於羅斯福路、和平東路與新生南路的交叉中心點,由於地緣關係,使得過去的溫州街成為許多學者教授的住所,他們大都住在日式房舍裡,讓溫州街更增添幾許古典幽雅的氣息。
在網路上看見溫州街大院子的資訊時,驚訝萬分,因為這裡是我幼年時期每天都要經過,還爬牆進入玩耍的大雜院呵﹗
記憶裡,這是台大教職員宿舍啊?前幾年還與溫州街鄰居回去探訪過,那時候拍過幾張白天與晚上的相片呢。(請參考下圖)
這座【大院子】建於日治時期昭和6年(1931)3月8日, 在101年11月1日經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審議通過,登錄為歷史建物,定名為《臺灣大學公共宿舍》,但於102年2月5日凌晨突遭祝融之災;後由致力藝術文化公益的力麒建設董事長郭淑珍,透過集團基金會在104年取得台大的ROT案,租約15年,歷時近三年半斥資8,000多萬元修復完成。基地面積共1,355.2坪,總建築面積401.7坪。
關於臺灣大學公共宿舍之歷史背景說法有二。
其一為依據文化部文化資產資訊網之官方紀錄所示,創建初期屬日本海軍之《水交社》,即海軍軍官之《招待所》或《俱樂部》。而第二種說法則屬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之單身教職員官舍。
【大院子】建築群由中央棟及南北宿舍組成,建築物之間由兩條木作渡廊聯繫。規劃設計者為當時的總督官房營繕課技師八板志賀住負責。
臺灣大學公共宿舍由中央服務性空間與四周宿舍之構成,為臺灣現存相關古蹟及歷史建築中之唯一案例,極具獨特性及文化資產價值。
台北古宅【大院子】不再神秘一探究竟影觀賞↑
修舊如舊大院依舊
臺灣大學公共宿舍中央棟建築本體,因曾遭受火損,因此本次修復除保存舊有構造形式外,亦在可逆之原則下,進行必要之結構修復及補強;在細部處理上,牆體表面粉刷採用傳統工法,為利用石灰混合麻絨熟成為灰漿之工法進行修復。
大廚房
梅源汝南、根植中華,我是四年三班外省第二代,出生在台北市和平東路溫州街。
溫州街對我來說就是夢裡江南,是鄉愁也是一種思念。
對於我來說,鄉愁是母親拉開嗓門大聲喊我回家吃飯的聲音,是夜裡後面台灣人大院子的蟲鳴蛙噪和狗叫聲,是清早雞鳴和隔壁賣麻油陳伯的叫賣聲。
思念的是我們蹲在大廚房前泥土地上打彈珠時,大哥梅貴走過來從後面用穿著軍用大皮鞋踢著我的屁股,大聲喊著回家吃飯了。
兒時與溫州街大廚房幼年玩伴的童趣,如跳房子、過五關、城門城門雞蛋糕、打彈珠、玩泥巴等,歷歷在目。
如今父母親與大哥都走了,我的家鄉也都變了,連自己都成了白髮蒼茫的老人,溫州街也成為一種思念。
溫州街眷村的歷史回憶→請點我
曾聽爸媽說過,我家自民國三十八年從海南島來臺灣後,起初是住在漳州街廣東會館,後來才搬到溫州街三十八巷二十號....不過,打我有記憶起,便祇知道溫州街而已..當然啦!因為我是在溫州街出生的嘛!自民國四十三年起,直到六十五年海軍官校畢業後,因辛亥路的闢建而被迫拆遷到景美興隆路靜心小學止,二十幾年的青春歲月都在此渡過,幼年的玩伴、兒時的縈懷趣事,往日生活的點點滴滴,未曾一日忘懷,迄今仍思念緬懷不已。
竹籬笆的春天
上面那張母親與徐媽媽合照的老舊照片顯示在民國四、五十年代,當時,從溫州街三十巷到三十八巷的中間是個大廣場(就是現在的辛亥路),背景左下方那家大門就是現在的溫州街30巷4號李金民家紅色大門。
大廚房
民國四十年代時,此地是四座綠色的軍營及一座廚房( 所以我們都習稱三十巷廣場為大廚房 ),最早僅有三十巷右邊一排房屋連著底邊到三十八巷左邊,形成一個凹字型形狀的暫住環境,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原來閒置的軍營也逐漸遷進不少人家,竹籬笆一道一道的圍起來,每戶『原住民』都開始劃地設限,佔地為王,當時的時局不穩,自國民政府遷臺,百廢待興,無人也無暇管制此種情形,所以又叫做【竹籬笆的春天】
大廚房已經拆除改建成辛亥公園了,老鄰居們每年都定期在春節聚會,平日裡大約三個月左右也會相約聚餐與歡唱。
溫州街大廚房附近每年都在改變,2015年舊有28與30巷的舊房舍已經已經拆除,我們幾個老鄰居還剛好在此聚會,拍照留念,現在已經看不到這個景象了,原址已經改建成停車場。
大院子
今天是與喬麗到榮總去門診,臨時打個電話給姊妹們相約吃飯聊天,就這樣來到了溫州街的大院子。
從前大門深鎖的老院,老樹圍繞的古宅,曾是日治時代招待所、台大教職員宿舍,經過整修的古宅變成了文藝展演空間,與家人悠閒
的在大院子喝杯香醇咖啡,享受雨後的寧靜欣賞藝術美學。
未完待續
第二篇(室內美術篇)